铁柱秀秀最新章节内容_铁柱秀秀小说已完结章节试读

常读小说

铁柱秀秀是小说《东北的冬铁柱和秀秀》的角色人物,是由作者东北的冬铁柱和秀秀写的一款纯爱类小说。目前小说已完结,以下是小说《东北的冬铁柱和秀秀》的章节内容

铁柱秀秀最新章节内容_铁柱秀秀小说已完结章节试读

七月的东北,骄阳似火,烤得大地滚烫。一望无际的玉米地,绿浪翻涌,粗壮的玉米秆怀揣着饱满的玉米棒,在微风中沙沙作响,宛如奏响一曲生命的乐章。这乐章里,有孩子们的欢笑,也有大人们的叹息。玉米地是他们的乐园,也是他们的牢笼。在这里,他们追逐、躲藏、嬉戏,也在这里,他们学会了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秀秀,你藏好了没?我可要来找啦!”铁柱扯着稚嫩的嗓子,在玉米地边大声呼喊。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满是补丁的旧棉袄,这是父亲临行前留下的,虽说夏日穿着闷热,可铁柱却像宝贝似的天天穿着,仿佛这样就能留住父亲的气息。父亲去了城里打工,说是要挣大钱,可铁柱只记得父亲临走时的那句话:“等爹挣了钱,就给你买新书包。”铁柱不知道父亲什么时候回来,也不知道新书包会不会真的来,但他知道,只要穿着这件棉袄,父亲就还在他身边。

“就不告诉你!”秀秀的声音从玉米地深处传来,带着一丝俏皮的笑意。铁柱猫着腰,小心翼翼地钻进玉米地,眼睛瞪得溜圆,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玉米叶划过他的脸颊,留下一道道细微的红印,他却浑然不觉,满心满眼都是寻找秀秀的兴奋。秀秀是他的邻居,也是他最好的朋友。她的父亲也在城里打工,母亲则在家里种地。秀秀总是穿着那件打着补丁的碎花裙,赤着脚丫,脚趾头在泥土里欢快地扭动。她的笑声像银铃一样清脆,铁柱觉得,只要听到她的笑声,整个世界都变得明亮起来。

“哈哈,找到你啦!”铁柱突然眼前一亮,发现了躲在玉米秆后的秀秀。秀秀扎着两个羊角辫,脸蛋红扑扑的,像熟透的苹果。她穿着一件打着补丁的碎花裙,赤着脚丫,脚趾头在泥土里欢快地扭动。

“哎呀,你怎么找到我的!”秀秀故作懊恼地嘟囔着,随后又和铁柱一起笑作一团。他们在玉米地里穿梭奔跑,惊起一群群不知名的小虫。累了,两人就躺在玉米地的垄沟里,望着湛蓝如宝石般的天空,分享着彼此的小秘密。

“秀秀,我爹说等挣了钱,就给我买新书包。”铁柱的眼睛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真好,我爹要是也能给我买新衣服就好了。”秀秀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羡慕。

正说着,一阵刺耳的上课铃声从远处传来。两人一骨碌爬起来,手牵着手,朝着村子里的小学飞奔而去。

村小学是一座破旧的砖瓦房,墙壁斑驳,屋顶的瓦片上长满了青苔。教室里,一个老式的煤炉正冒着黑烟,呛得孩子们直咳嗽。张老师站在讲台上,拿着一本破旧的课本,大声地朗读着课文。孩子们参差不齐地跟着朗读,声音在教室里回荡。

铁柱和秀秀偷偷从后门溜进教室,猫着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张老师看了他们一眼,没有说话,只是继续上课。铁柱的目光落在煤炉上,想着放学后一定要去捡些柴火,让煤炉烧得更旺些,这样教室里就不会这么冷了。窗外,玉米地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孩子们纯真的童年故事。

放学后,铁柱和秀秀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去了村后的山坡上。山坡上有一棵老槐树,树下是他们常去的地方。铁柱从书包里掏出一把小刀,开始在树干上刻字。秀秀坐在一旁,看着他的动作,轻声问道:“你在刻什么?”

“我在刻我们的名字。”铁柱头也不抬地回答,“等我们长大了,再回来看,就知道我们小时候在这里玩过。”

秀秀笑了笑,没有说话。她知道,铁柱总是喜欢做一些让她感动的事情。她抬头看了看天空,夕阳的余晖洒在老槐树上,给树干镀上了一层金色。她忽然觉得,这一刻是那么美好,仿佛时间都停止了。

“秀秀,你说我们长大了会是什么样子?”铁柱突然问道。

秀秀愣了一下,摇了摇头:“我不知道。也许我们会像爹娘一样,种地、打工,然后结婚生子。”

铁柱皱了皱眉:“我不想那样。我想去城里,看看外面的世界。”

秀秀低下头,轻声说:“可是城里很远,我们怎么去呢?”

铁柱握紧了手中的小刀,坚定地说:“我一定会去的。等我挣了钱,就带你一起去。”

秀秀抬起头,看着铁柱的眼睛,忽然笑了:“好,我等你。”

夕阳渐渐西沉,天边的云彩被染成了红色。铁柱和秀秀坐在老槐树下,看着远处的玉米地,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迷茫。他们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但他们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他们都会在一起。

夜幕降临,村子里传来了母亲的呼唤声。铁柱和秀秀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手牵着手,朝着家的方向走去。玉米地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孩子们纯真的童年故事。

回到家,铁柱的母亲正在灶台前忙碌。她看到铁柱回来,笑着说:“快去洗手,饭马上就好了。”

铁柱点了点头,走到水缸前,舀了一瓢水,洗了洗手。他抬头看了看母亲,忽然发现她的鬓角已经有了几根白发。他心中一酸,轻声说:“娘,你辛苦了。”

母亲笑了笑,摸了摸他的头:“傻孩子,娘不辛苦。只要你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娘就高兴了。”

铁柱低下头,没有说话。他知道,母亲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太多。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晚饭后,铁柱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虫鸣声,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不安。他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他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他都要坚强地走下去。

玉米地在夜色中静静地伫立,仿佛在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铁柱闭上眼睛,渐渐进入了梦乡。梦里,他看到了父亲,看到了新书包,也看到了秀秀的笑脸。他知道,这一切都会实现的,只要他努力,未来一定会更好。

腊月的北风像把豁了口的镰刀,贴着地皮剐进教室。张老师用报纸糊住窗缝的窟窿,寒风还是从砖缝里钻进来,在孩子们冻得通红的耳朵边打转。煤炉里几块碎煤核苟延残喘地冒着青烟,铁柱把冻僵的手指头贴在炉壁上,灼痛感从指尖窜到心尖——这炉子连块像样的煤都没有,烧的是他们从后山拾来的枯枝败叶。

"都坐好喽!"张老师敲了敲缺角的讲台,从破棉袄里掏出几个冰疙瘩似的萝卜。这些萝卜在窖里存了整个冬天,表皮皱得像老人家的脸,冻得能敲出梆子响。秀秀盯着萝卜上发黑的裂口,喉咙不自主地滚动着。她早上只喝了碗能照见人影的苞米面糊糊,此刻肚肠正绞着疼。

"今天咱们用这个上算术课。"张老师把萝卜在讲桌上摆成一排,霜花簌簌往下掉,"铁柱有一个萝卜,秀秀又给了他两个..."他忽然剧烈咳嗽起来,佝偻的背脊像张拉满的弓。粉笔灰混着煤烟在他头顶盘旋,把花白头发染成了灰褐色。

孩子们吸溜鼻涕的声音此起彼伏。铁柱数着讲桌上的萝卜,眼前却晃动着父亲临行前的背影。那天下着冻雨,父亲把最后半袋苞米面倒进面缸,说要去城里给人扛大包。"等爹攒够钱,给你买带磁铁的铅笔盒。"父亲的话和哈气一起消失在北风里,转眼都三年了。

"铁柱!"张老师的教鞭敲在他课桌上,震得铅笔头滚到地上。铁柱慌忙弯腰去捡,后脖颈突然针扎似的疼——是冻疮又裂开了。去年冬天捡柴火落下的病根,今年入冬就发了脓,结痂的地方总往外渗黄水。

"三个萝卜。"他直起腰时撞得课桌哐当响。秀秀在斜后方偷偷笑,冻得发紫的嘴唇裂开细小的血口。她棉袄袖口露出灰白的棉絮,像朵开败的蒲公英。铁柱忽然想起开春时,他俩在河沟里挖到的那窝田鼠——那些粉红色的肉团也是这样瑟瑟发抖地挤作一团。

课间铃刚响,孩子们就呼啦围住煤炉。铁柱把开裂的胶鞋底贴在炉壁上,闻到股焦糊味。秀秀缩在墙角,右手始终插在衣兜里。"藏着啥宝贝呢?"铁柱凑过去,看见她指缝间渗出的萝卜汁,在冻得发青的手背上凝成冰晶。

"俺娘给的..."秀秀掏出半截萝卜,断面参差不齐像是被啃过。萝卜芯透着诡异的透明,冰碴子闪着细碎的光。铁柱想起前天夜里,他起夜时看见秀秀娘举着煤油灯,在地窖里摸索了半宿。

煤炉突然"噗"地爆出火星,惊得几个孩子直往后缩。铁柱摸出兜里焐得温乎的窝头,掰下大半块塞给秀秀。窝头渣掉在积着煤灰的地上,立刻被不知谁的手抓走了。秀秀的眼泪砸在萝卜上,冻成小小的冰珠。

下午的日头斜斜照进来,在黑板裂痕上投下金色的伤口。张老师举着萝卜的手直打颤,粉笔字写得东倒西歪。铁柱在本子上画着加减号,突然听见"咕咚"一声——后排的栓子晕倒了,脑门磕在桌角上渗出血丝。教室里顿时炸了锅,几个孩子扑上去舔他棉袄上沾的萝卜渣。

"造孽啊..."张老师把栓子抱到炉子旁,解开自己的棉袄裹住孩子。铁柱看见老师贴身的褂子补丁摞补丁,肋条骨的形状清晰可见。秀秀突然把剩下的窝头塞给铁柱,冰凉的指尖划过他掌心:"明天...明天我给你带个好东西。"

放学时,北风卷着雪粒子往人领口里钻。铁柱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往家走,忽然听见身后窸窸窣窣的响动。秀秀从玉米秸垛后面钻出来,棉裤膝盖处露出灰黄的棉絮。"给!"她摊开掌心,是颗裹着冰壳的野山楂,不知在兜里揣了多久。

铁柱咬开山楂的冰壳,酸涩的汁水激得他直眯眼。秀秀笑得露出缺了门牙的豁口,两个人在雪地里你追我赶,摔倒了也不觉得疼。暮色里,村小学的破窗户像只哭红的眼睛,望着雪地上两串歪歪扭扭的脚印。

路过秀秀家时,铁柱听见屋里传来咳嗽声,一声比一声急,像是要把五脏六腑都咳出来。秀秀脸上的笑突然冻住了,她攥紧衣兜里剩下的野山楂,转身跑进飘着药味的黑屋子。

铁柱站在雪地里,嘴里还留着山楂的酸味。他想起去年冬天,栓子他爹就是用野山楂就着雪水熬过了三天。村头老槐树的枝桠在风里摇晃,投下的影子像极了张老师弯曲的脊梁。

天还未破晓,整个村子仿佛仍沉浸在沉睡之中,寂静得如同一片死寂的荒原,唯有几声稀疏的狗吠,如尖锐的针,偶尔刺破这浓稠的黑夜。铁柱家的厨房内,昏黄的灯光如风中残烛,摇摇晃晃,似随时都会熄灭。母亲在灶台前忙碌着,身影在墙壁上投下模糊的轮廓,像是一幅被岁月侵蚀的旧画。

父亲坐在一旁,沉默地抽着旱烟,那呛人的烟雾,如同一团解不开的愁绪,将他笼罩其中。铁柱和母亲坐在桌前,目光都紧紧地落在父亲身上,却又仿佛透过他,望向那未知的忧虑。空气中弥漫着压抑的味道,像一块沉甸甸的铅板,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娃他爹,在外面可得注意身体,别把自己累垮了。”母亲将一碗热气腾腾的玉米糊糊,轻轻放在父亲面前,声音里藏不住的哽咽,仿佛这简单的几个字,都用尽了她全身的力气。

父亲深深地吸了一口烟,那烟雾顺着他的喉咙,缓缓进入肺里,仿佛要将所有的疲惫与不舍都一同吞下去。他把烟袋锅在地上磕了磕,缓缓站起身来,动作迟缓而沉重,像是背负着千斤重担。

他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铁柱身边,粗糙的大手轻轻摸了摸铁柱的头,那手上的老茧,刺痛了铁柱的心。“铁柱,在家要听你娘的话,好好学习。等爹挣了钱回来,给你买新书包。”父亲的声音沙哑而低沉,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

铁柱抬起头,眼睛直直地看着父亲,用力地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晶莹的泪花。“爹,你放心吧,我肯定听话,你早点回来。”铁柱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仿佛在努力压抑着内心的不舍与担忧。

父亲背起那个装满衣物的编织袋,那袋子看起来破旧不堪,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艰辛。他缓缓迈出家门,每一步都像是踏在家人的心尖上。母亲和铁柱默默地跟在后面,一直将父亲送到村口。

村口,寒风呼啸而过,如同一头猛兽在咆哮。父亲的身影在昏暗中逐渐远去,越来越小,最终变成一个小黑点,消失在路的尽头。母亲望着父亲离去的方向,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她用粗糙的手抹了抹眼泪,试图掩盖内心的悲伤。

“娘,爹什么时候回来呀?”铁柱拉着母亲的手,稚嫩的声音中充满了期待与不安。

“等玉米成熟的时候,你爹就回来了。”母亲擦了擦眼泪,努力挤出一丝笑容,那笑容却比哭还难看。

回到家后,铁柱独自一人来到玉米地,坐在田埂上,目光呆呆地望向远方。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父亲在工地上辛苦劳作的场景:烈日高悬,父亲弯着腰,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顺着脸颊不停地流淌,滴落在那滚烫的土地上。每一滴汗水,都仿佛是父亲对这个家的付出与期望。

铁柱看着眼前的玉米地,那些嫩绿的玉米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他诉说着成长的故事。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等父亲回来,给他一个大大的惊喜。

从那以后,每天放学后,铁柱都会来到玉米地。他给玉米浇水,看着那清澈的水,缓缓滋润着土地,仿佛看到了父亲的汗水;他给玉米施肥,每一把肥料,都像是他对未来的希望;他给玉米除草,将那些杂草连根拔起,就像要把生活中的困难统统赶走。

铁柱看着玉米在自己的照料下,一天天长大,心中充满了喜悦。他盼望着玉米成熟的那一天,因为那不仅意味着丰收,更意味着父亲的归来。而这片玉米地,也成了他思念父亲的寄托,承载着他对父亲深深的眷恋与期待。每一株玉米,都像是父亲的化身,陪伴着他度过那些漫长而又充满希望的日子。

清晨,铁柱从被窝里挣出身子,眼睛朝窗外一瞟,嚯,外面已然白成一片。“下雪喽!”他扯着嗓子兴奋大喊,整个人像弹簧般从床上蹦起,手脚麻利地套上衣服,箭一般冲出门去。

院子里的雪积得老厚,恰似一条巨大且洁白的毛毯,平展展地铺着。铁柱在雪地里撒了欢儿,深一脚浅一脚地跑着,身后留下一连串深深的脚印,像是大地被刻上了神秘的纹路。他弯腰捧起一把雪,用力捏成雪球,朝着远处奋力掷去,那一瞬间,仿佛所有藏在心底的烦恼,都随着这雪球一同被抛得老远。

“铁柱,等等我呀!”秀秀的声音从身后传来。铁柱扭头看去,只见秀秀身着一件红棉袄,脑袋上顶着毛茸茸的帽子,活脱脱一个喜庆的小福娃。

“快过来,咱一起堆雪人!”铁柱兴奋地向秀秀招手。二人即刻忙活起来,先是滚起雪球,而后将雪球堆砌成雪人的身子,再安上脑袋,没多大工夫,一个胖乎乎的雪人便立在了眼前。他们又找来两颗石子,嵌在雪人脸上充当眼睛,再插上一根胡萝卜当作鼻子,这雪人瞬间有了生气,仿佛要开口说话。

孩子们听到动静,陆陆续续来到雪地里。一时间,雪地里热闹非凡,有的孩子打起了雪仗,雪球在空中呼啸穿梭;有的孩子找来木板当作雪橇,从坡上飞速滑下,欢笑声在村子上空肆意飘荡。

玩闹间,秀秀一个不留神滑倒在地,摔了个结实的屁股蹲儿。铁柱见状,赶忙飞奔过去,将秀秀扶起。两人对视一眼,忍不住笑出声来。那一刻,铁柱心里想着,只要能和秀秀还有小伙伴们一起,这冰天雪地也变得温暖无比。

这时,张老师也来到了雪地里。他看着孩子们玩耍,脸上不自觉地笑开了花。张老师童心大发,加入到孩子们的雪仗之中。一时间,雪球如雨点般在空中飞来飞去,夹杂着孩子们的尖叫声和欢笑声,仿佛要把这寒冷的冬天都融化。张老师看着这些孩子,心中不禁泛起一阵暖意,想着在这艰苦的日子里,能给孩子们留下如此快乐的回忆,也算值得。

玩累了,孩子们簇拥着张老师回到教室。张老师生起炉子,大家围坐在炉子旁,一边烤火取暖,一边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述着雪地里的趣事。秀秀的手被冻得通红,像两根胡萝卜。铁柱瞧见,毫不犹豫地脱下自己的手套,递给秀秀:“你戴着,我手不冷。”秀秀接过手套,心里暖烘烘的,觉得铁柱就像自己的亲哥哥一般贴心。

窗外,雪花依旧纷纷扬扬地飘落,像是给这个东北小村披上了一层梦幻的纱衣。教室里,炉火散发着温暖的光,映照着孩子们纯真无邪的笑脸,让这个原本寒冷的冬天,变得格外温暖。

这雪,这欢闹,如同冬日里的一束光,照亮了孩子们的世界,也让他们在艰苦的生活中,感受到了简单而纯粹的快乐。这份快乐,如同种子,在他们心底种下,或许在未来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会生根发芽,成为他们面对生活的勇气与力量。

冬日午后,太阳像是被严寒冻住了手脚,有气无力地悬在天上,懒洋洋地照着这个东北小村。铁柱和秀秀放学后,像往常那般,晃到了苞米地边上。此时苞米早已收完,只剩下一片枯黄的秸秆,在寒风里瑟瑟发抖,好似在诉说着一年劳作后的疲惫。

“铁柱,你说你爹啥时候能回来呀?”秀秀一边用脚随意踢着脚下的秸秆,秸秆发出“簌簌”的声响,一边问道。她的眼睛里,满是好奇与期待,可那眼神深处,还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羡慕,羡慕铁柱有爹在外面辛苦挣钱,满心盼着回家。

“我也不清楚,都好久没收到爹的信了。”铁柱耷拉着脑袋,眼神里透着深深的失落,心里空落落的,就像这收完苞米的空地,啥都没有,只剩下对父亲消息的殷切盼望。

就在这时,村口传来邮递员扯着嗓子的喊声:“李铁柱,你家来信啦!”这声音就像一道光,瞬间划破了两人心中的阴霾。铁柱和秀秀对视一眼,眼里都闪过惊喜,撒开腿就往村口狂奔,鞋后跟扬起一路尘土。

铁柱跑到邮递员跟前,伸手接过信,手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信封上,是父亲歪歪扭扭的字迹,那字就像父亲在工地上蹒跚的脚步,带着生活的艰辛。他迫不及待地拆开信封,和秀秀一起坐在田埂上,开始读信。

“铁柱,我儿:爹在外面都好,就是心里老惦记着你和你娘。工地的活儿累得很,每天都腰酸背痛,可一想到能多挣点钱,让你们娘俩过上好日子,爹就觉着浑身又有了劲儿,干啥都值了。这几天降温了,你和你娘多穿点衣裳,可千万别冻着……”

信里的话朴实无华,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可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父亲的牵挂与疼爱。读完信,铁柱的眼眶一下子红了,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秀秀也在一旁偷偷抹眼泪。铁柱心里五味杂陈,想着父亲在外面受了这么多苦,都是为了这个家,自己一定要懂事,好好学习,绝不能让爹操心。

“秀秀,等我爹回来,让他给你带好吃的。”铁柱吸了吸鼻子,努力不让眼泪掉下来,对秀秀说道。他是真心想把这份来自父亲的温暖,也分享给秀秀,让她也能感受这份爱。

“嗯,你爹真好。”秀秀轻轻点了点头,脸上露出羡慕的神情,心里忍不住泛起一阵酸涩,要是自己的爹也能这么惦记自己,该多好啊。

回到家后,铁柱连鞋都没顾得上换,就径直跑到炕头,把信拿给娘看。他娘坐在炕沿上,接过信,眼睛刚扫到开头,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她看着信,像是看到了丈夫在工地上辛苦劳作的模样,那被汗水湿透的衣衫,那疲惫却坚定的眼神。

看完信,她把信小心翼翼地叠好,像是在整理着一家人的思念,轻轻藏在枕头底下,就像藏着世间最珍贵的宝贝。她在心里默默念叨,孩子他爹在外面不容易,自己在家一定要把孩子照顾好,把这个家守好,绝不能让丈夫操心。

晚上,铁柱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他望着窗外洒进来的月光,那月光冷冷清清的,可他的心里却满是对父亲的思念。他脑海里不断浮现出爹在工地上的样子,烈日炎炎下,父亲弯着腰搬着沉重的砖块,汗水从额头不停地滚落,滴在滚烫的地面上,瞬间蒸发。

铁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出人头地,绝不能辜负爹的期望。这封家书,就像冬日里的一团火,成了他在这冷飕飕的冬天里最温暖的安慰,也成了他努力前行的动力,支撑着他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咬牙坚持下去 。

春风悄然而至,轻柔地拂过东北广袤的大地,那片黑土地上的苞米地,像是被唤醒的沉睡巨兽,渐渐有了生机。嫩绿的苞米苗,宛如一群懵懂好奇的孩子,竞相探出脑袋,怯生生地打量着这个焕然一新的世界。

这天放学后,铁柱如往日一般,怀揣着对苞米地的惦记,准备去那儿瞧上一瞧。路过秀秀家时,眼角的余光瞥见一个鬼鬼祟祟的身影从屋里闪了出来,仔细一看,竟是秀秀,她怀里还紧紧抱着一个小布包。

“秀秀,你这是要上哪儿去啊?”铁柱满脸的疑惑,几步快走追了上去,开口问道。

秀秀像是被惊雷乍响吓了一跳,手中的布包险些掉落。她神色慌张,紧张地左顾右盼,确认四周无人后,才小心翼翼地凑到铁柱跟前,压低声音,仿佛怕被风偷听了去:“你可千万别跟旁人说,我去苞米地有点事儿。”

铁柱本就好奇的心,此刻更是被勾得痒痒,非要跟着秀秀一同前往。秀秀实在拗不过他,只好带着铁柱,朝着苞米地深处走去。

在一片苞米苗长得格外繁茂的地方,秀秀停下了脚步。她先是警惕地环顾四周,而后才缓缓蹲下身子,小心翼翼地打开布包。铁柱凑近一瞧,布包里竟是一些苞米种子。

“你拿这些种子干啥呀?”铁柱挠了挠头,一脸的困惑不解。

秀秀犹豫了好一会儿,眼眶渐渐泛红,声音带着哭腔说道:“我家今年实在没钱买种子了,眼瞅着那地就要荒了,我实在是没别的法子,才想着偷拿点种子来种,等秋天收了苞米,我肯定会还回去的。”

铁柱听完,心里像是被什么猛地揪了一下,一阵发酸。他看着秀秀,语气坚定得如同脚下的黑土地:“秀秀,别害怕,有我呢,咱们一起种。”

于是,两人便忙活起来。铁柱握着小铲子,吃力地在地上挖坑,每一下都用尽了浑身的力气,仿佛要把对秀秀的支持和对这片土地的希望都融入其中。他的额头渐渐布满了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滴在泥土里。秀秀则弯着腰,神情专注,像是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小心翼翼地把种子放进坑里,再轻轻盖上土,动作轻柔得如同呵护自己最珍贵的宝贝。

种完种子,两人又一路小跑,来到河边。他们费力地提起水桶,装满水后,艰难地往回走。水在桶里晃荡,溅湿了他们的裤脚,可两人谁也没在意。回到苞米地,他们把水缓缓浇在种好的种子上,仿佛看到了未来丰收的希望。

就在他们忙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突然,一阵脚步声由远及近传来。两人瞬间脸色煞白,像是被施了定身咒一般,下意识地猫着腰,躲到苞米苗后面,大气都不敢出,心脏在胸腔里剧烈跳动,仿佛要冲破胸膛。

来的人是张老师。他似乎察觉到了这边的动静,脚步缓慢而沉稳地走了过来。当他看到地上新种的苞米苗时,心中顿时明白了一切。

张老师站在原地,沉默了片刻,像是在权衡着什么。而后,他轻轻叹了口气,那声叹息里,有无奈,有理解,也有一丝心疼。接着,他转过身,默默离开了。

等张老师的脚步声渐渐消失,铁柱和秀秀才从苞米苗后面钻了出来。他们望着张老师离去的背影,眼眶里满是感激的泪水。他们知道,张老师是在保护他们的秘密,这份恩情,如同刻在石头上的字迹,深深地印在了他们心里。

从那以后,铁柱和秀秀每天放学后都会来到这片苞米地。他们看着苞米苗在自己的悉心照料下,一天比一天长得茁壮,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这片苞米地,承载着他们童年的秘密,更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着他们前行的道路。

东北的冬天,像是一头凶猛的野兽,来得迅猛而又凛冽。刚迈进十一月,那寒风便如同一把把锋利的刀子,肆意地刮过人们的脸颊,仿佛要将所有的温暖都一并带走。村小学那几间陈旧的教室里,生着的煤炉虽散发着微弱的热气,可在这铺天盖地的严寒面前,却显得如此微不足道,根本无法抵挡那无孔不入的寒冷。

秀秀坐在教室里,眼睛盯着黑板,努力地听着老师讲课,可她的手却让她难以集中精力。她的手上长满了冻疮,又红又肿,肿得像一个个小馒头,有的地方甚至已经开始溃烂,露出鲜红的嫩肉,看着就让人揪心。她每写一个字,手便疼得不受控制地直打哆嗦,那笔尖在纸上划过,就如同在她的伤口上狠狠摩擦。每一笔,都像是她与疼痛之间的一场艰难较量,可她咬着牙,眉头紧皱,硬是坚持着,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好好学习,绝不能因为这点疼痛就耽误了功课。

铁柱就坐在秀秀的不远处,他时不时地悄悄看向秀秀,眼里满是心疼。他看着秀秀艰难写字的样子,心就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揪住,疼得厉害。回到家后,铁柱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脑海里全是秀秀那红肿溃烂的手。

一天晚上,趁着母亲在厨房忙碌,没有注意到自己,铁柱蹑手蹑脚地来到柜子前,小心翼翼地打开柜门,在里面翻找着。他的手微微颤抖着,终于找到了那支冻疮膏。这冻疮膏是母亲上次冻伤时买的,因为珍贵,一直舍不得用。铁柱紧紧握着冻疮膏,手心都沁出了汗,他心里只有一个想法:一定要快点把它给秀秀,让她的手能好受些。

第二天上学,铁柱早早地来到学校,在教室里焦急地等待着秀秀。当秀秀走进教室的那一刻,铁柱立刻迎了上去,把冻疮膏递给秀秀:“秀秀,快涂上这个,你这手就能好受点了。”

秀秀看着递到眼前的冻疮膏,眼中瞬间闪烁起泪花,她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这是你家的,我咋能用呢?”

“别磨叽,先用着,等你手好了再说。”铁柱满不在乎地摆摆手,脸上装作一副轻松的样子,可其实他心里也十分担心母亲发现冻疮膏没了会生气。但一想到秀秀那痛苦的模样,他就顾不上那么多了,在他心里,秀秀的手快点好起来才是最重要的。

秀秀打开冻疮膏,轻轻拧开盖子,一股清凉的气息扑面而来。她小心翼翼地挤出一点药膏,涂抹在手上,动作轻柔得像是在触摸一件易碎的珍宝。药膏刚一接触皮肤,那清凉的感觉瞬间让她的手舒服了许多,疼痛也减轻了不少。她抬起头,感激地看着铁柱,眼神里满是感动:“铁柱,太谢谢你了,你对我可真好。”

课间休息时,教室里的同学们都在嬉笑玩耍,铁柱和秀秀一起坐在煤炉旁取暖。煤炉里的火苗欢快地跳动着,映红了他们的脸庞。铁柱看着秀秀的手,眉头微微皱起,心疼地说:“你以后可得多注意保暖,别再让手冻着了,要是再严重可咋整。”

秀秀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温暖的笑容:“我知道,你也是,别光顾着我。”

在这个寒冷彻骨的冬天,冻疮膏不仅温暖了秀秀的手,更像一束光,直直地照进了她的心里,将她的心照得暖烘烘的。而铁柱和秀秀之间纯真的情谊,也在这严寒的冬日里,如同墙角的梅花,愈发坚韧,愈发深厚。那煤炉里的火苗,仿佛也通人性一般,欢快地跳跃着,为他们这份珍贵的友谊欢呼喝彩。

此后的日子里,铁柱总是提醒秀秀要注意保暖,而秀秀也会在铁柱忘记戴手套的时候,把自己的手套分给他一只。他们一起在这寒冷的冬天里,相互陪伴,相互关心,那些冻伤的痕迹,成为了他们友谊的见证。每一道伤疤,每一次疼痛,都在他们的记忆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让他们更加珍惜彼此之间的情谊。

学校的日子依旧平淡而又充实,虽然寒冷的冬天还在继续,但因为有了彼此的陪伴,他们不再觉得孤单和寒冷。每天放学后,他们会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分享着一天的趣事,互相鼓励着要好好学习。那寒风依旧呼啸,但他们的笑声却在风中飘荡,传得很远很远。

在那些漫长的冬夜,秀秀会在灯下认真地写作业,手上的冻疮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刺眼。但每当她看到放在桌角的冻疮膏,心中便充满了温暖,仿佛所有的疼痛都变得可以忍受。她会在心里默默感谢铁柱,感谢他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

而铁柱,也会在夜晚躺在床上,想起秀秀的笑容,想起她手上的冻疮,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有能力让秀秀和家人都过上好日子,再也不用忍受这样的痛苦。

这一年的冬天,虽然寒冷,但因为这份纯真的友谊,变得格外温暖。他们的故事,就像一首温暖的歌谣,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缓缓传唱 。

寒冬腊月,整个村子像是被一层冰冷的纱幕笼罩,风刮过,寒意直往骨头缝里钻。可即便如此,空气中还是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那是一种混杂着期待与喜悦的味道,让人在这冰天雪地中也能感受到丝丝温暖。

铁柱的父亲在工地熬过了漫长的一年,风里来雨里去,吃尽了苦头,终于揣着挣来的钱,踏上了回家的路。这一天,天还没亮透,铁柱和母亲就早早地站在了村口,眼睛一眨不眨地朝着远方张望着,那模样,就像在等待着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归来。

“爹!”当父亲那熟悉的身影终于出现在视线中时,铁柱兴奋得像一只脱缰的小兔子,撒开腿就飞奔了过去,一头扎进父亲的怀里,那股子冲劲,仿佛要把一年的思念都一股脑儿地传递给父亲。

“爹,你可算回来啦!俺和娘都想死你了。”铁柱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哽咽,眼眶也微微泛红,一年没见,父亲的脸庞似乎又消瘦了些,皱纹也更深了,这让铁柱心里一阵发酸。

父亲笑着摸了摸铁柱的头,那粗糙的大手带着工地的尘土和生活的沧桑,却让铁柱感到无比温暖。“儿子,爹回来了,看看给你带啥稀罕玩意儿了。”说着,父亲从身后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包装简陋的东西,一层又一层的旧报纸包裹着,像是藏着什么稀世珍宝。

当父亲慢慢揭开报纸,露出一台略显破旧的二手电视机时,铁柱的眼睛瞬间瞪得溜圆,“哎呀妈呀,电视机!”他兴奋得一蹦三尺高,那声音在空旷的村口回荡,惊飞了几只停歇在枝头的麻雀。在这个贫穷的小村子里,电视机还是个稀罕物件儿,平日里大家只能从那台破旧的广播里,听些外面世界的事儿,如今一台电视机就这么实实在在地摆在眼前,怎能不让人激动。

回到家后,父亲顾不上一路的疲惫,赶紧动手把电视机安装好。村里的消息传得比风还快,不一会儿,大家就都听说铁柱家买了电视机,于是像潮水一样涌过来看热闹。小小的院子里很快就挤满了人,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眼神里满是好奇和羡慕。

“这玩意儿可真稀罕呐!”

“听说能看到老些外面的事儿呢!”

人们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充满了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向往。

夜幕降临,天空中繁星点点,像是在为这场特殊的聚会点缀。大家围坐在电视机前,眼睛紧紧盯着那小小的屏幕,等待着春晚的开始。铁柱和母亲搬来凳子,招呼着大家坐好,父亲则在一旁调试着电视机,时不时地拍打一下,像是在和这个新伙伴交流。

当那熟悉的春晚音乐响起,整个院子里瞬间沸腾了起来。孩子们兴奋地欢呼着,在人群中蹦蹦跳跳,大人们则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笑容里,有对过去一年辛苦的慰藉,也有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秀秀也挤在人群中,她的眼睛一直盯着电视机,眼神里充满了好奇和惊喜,嘴巴微微张着,像是被眼前的一切深深吸引住了。铁柱看到秀秀,连忙挤过人群,把她拉到自己身边,让她看得更清楚一些。秀秀心里暖烘烘的,她觉得铁柱总是这么细心,这么照顾自己。

节目一个接一个地进行着,小品里演员们滑稽的表演,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爽朗的笑声在村子上空回荡,驱散了冬日的寒冷;而那些深情的歌曲,又让不少人感动得热泪盈眶,泪水顺着脸颊滑落,打湿了衣襟。

秀秀看着看着,不知不觉靠在铁柱的肩膀上睡着了。她的呼吸均匀而轻柔,脸上还带着一丝甜甜的笑意,或许是在梦里也看到了这新奇的世界。铁柱怕吵醒她,一动也不敢动,只是静静地看着她熟睡的脸庞,心里泛起一阵涟漪。他想起父亲在工地的辛苦,母亲操持家务的操劳,还有秀秀平日里的陪伴,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挣好多好多钱,让家人和秀秀都能过上好日子,再也不用为生活发愁。

这一晚,因为有了这台电视机,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欢乐和温馨的氛围中。那小小的屏幕,像是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户,让大家看到了更多的精彩;又像是一根无形的纽带,把村子里的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这台电视机,也成为了铁柱童年记忆中最珍贵的宝物,承载着他对家庭的爱,对友谊的珍惜,还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多年以后,当铁柱回忆起这个夜晚,那温暖的画面依旧会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如同冬日里的暖阳,照亮他心中的每一个角落。

春风像是大自然派来的使者,轻柔地拂过东北大地,所到之处,冰雪纷纷消融,黑土地从漫长的寒冬中苏醒,迎来了一年中最为繁忙的春耕时节。

铁柱家的田地里,父亲驾着犁,一步一步地朝前走着,每一步都迈得沉重又坚定。他的脊背微微弯曲,像是被生活的重担压弯了一样,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一道道皱纹里藏着数不清的故事。但他的眼神中,却透着对丰收的热切期待,那目光就像春日里的暖阳,温暖又充满力量。

铁柱跟在父亲身后,努力学着扶犁。他的小手因为用力而变得通红,额头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汗珠,顺着脸颊滚落,滴在脚下的土地里。尽管身体又酸又累,可他依然咬着牙坚持着,心里反复想着自己已经是个小男子汉了,要帮父亲分担一些农活,不能让父亲一个人这么辛苦。

“爹,我这样扶得对不?”铁柱喘着粗气,声音里带着一丝紧张和期待,眼睛紧紧盯着父亲,就盼着得到肯定的答复。

“对,就是这样,别着急,慢慢来。”父亲回头看了看铁柱,眼中满是鼓励。他深知儿子在努力,心里既欣慰又心疼。欣慰的是儿子懂事了,懂得为家里分担;心疼的是儿子还这么小,却要跟着自己吃苦受累。

就在这时,秀秀提着一篮子煮熟的玉米走了过来。阳光洒在她身上,勾勒出她娇小的身影,她的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就像春日里盛开的花朵。“叔叔,铁柱,你们歇会儿,吃点玉米吧。”秀秀的声音清脆悦耳,在空旷的田野上回荡。

父亲停下手中的活,直起腰,接过玉米,感激地说:“谢谢你啊,秀秀,这孩子真懂事。”他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轻松笑容,在这辛苦的劳作中,秀秀的到来就像一阵清风,带来了片刻的惬意。

铁柱也高兴地接过玉米,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香甜的玉米顺着喉咙滑下,疲惫感似乎也减轻了不少。休息片刻后,父亲又继续耕地,那犁铧在土地里翻起一道道黑色的浪花,像是在书写着土地的故事。铁柱则在一旁帮忙撒种子,他小心翼翼地将种子撒进刚犁好的土里,仿佛在播撒着一家人的希望。

春耕的日子虽然辛苦,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腰酸背痛是常有的事,但却充满了希望。看着播下的种子,铁柱仿佛穿越到了秋天,看到了丰收的景象:金黄的玉米堆满了院子,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一家人围在玉米堆旁,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母亲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父亲爽朗的笑声在院子里回荡,而秀秀也在一旁,和他们一起分享着这份喜悦。

而秀秀的陪伴,也让枯燥的农活变得不再那么乏味。铁柱时不时地和秀秀说上几句话,逗得秀秀咯咯直笑,那笑声清脆动听,像银铃般在田野间飘荡。有时候,铁柱会故意讲一些俏皮话,或是模仿一些小动物的样子,把秀秀逗得前仰后合。整个田地里都充满了欢声笑语,驱散了劳作的疲惫和辛苦。

在这片黑土地上,他们挥洒着汗水,每一滴汗水都饱含着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期望。每一次弯腰,每一次播种,都是在为未来的收获努力。他们期待着收获的季节,那不仅是粮食的丰收,更是一家人幸福生活的延续。

中午时分,太阳高悬在天空,像一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父亲和铁柱累得直不起腰,便和秀秀一起坐在田边的树荫下休息。秀秀从篮子里拿出水壶,给父亲和铁柱倒上了清凉的水。三人一边喝水,一边看着眼前的田地,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铁柱,等秋天收了玉米,咱们一起去镇上买新衣服好不好?”秀秀突然说道,眼睛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好啊,等卖了玉米,我还要给我爹我娘买礼物呢。”铁柱笑着回答,脑海中浮现出父母收到礼物时的惊喜表情。

父亲在一旁静静地听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看着这两个孩子,心中感慨万千。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虽然艰苦,但有这样纯真的孩子,有这样充满希望的未来,一切的辛苦都变得值得。

休息过后,他们又继续投入到劳作中。太阳渐渐西斜,天边泛起了绚丽的晚霞,像是为他们的辛勤劳作披上了一层金色的披风。在这片黑土地上,他们的身影被夕阳拉长,就像一幅充满希望的剪影。而他们的故事,也将随着这片土地上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

清晨,第一缕阳光像是被谁轻轻洒下,均匀地铺在村委会那略显陈旧的公告栏上。一张教育局的通知在晨光中格外醒目,纸张泛着微微的光,好似在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变化。

铁柱和秀秀放学后像往常一样结伴回家,路过村委会时,被一群大人围在公告栏前的热闹场景吸引。两人对视一眼,眼中满是好奇,默契地挤过人群,想要瞧个究竟。

“撤点并校?这是啥意思啊?”铁柱皱着眉头,眼睛紧紧盯着通知上的字,一脸茫然。那些黑色的字迹仿佛变成了一个个谜团,在他脑海里打转。他心里隐隐有些不安,一种熟悉生活即将被打破的预感涌上心头。

旁边一位大爷吸了口旱烟,缓缓吐出一个烟圈,接着叹了口气说:“就是咱村的小学要撤了,以后孩子们都得去镇里上学喽。”大爷的声音沙哑,带着几分无奈,那烟圈在空气中缓缓散开,像是他们即将消散的平静生活。

铁柱和秀秀猛地对视一眼,眼中满是震惊和不舍。他们在这所村小学度过了太多快乐的时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他们的回忆。那间有些破旧的教室,摆放着参差不齐的桌椅,却装满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还有那生着旺旺火苗的煤炉,在无数个寒冷的冬日,给他们带来了温暖,让他们在冰天雪地中也能安心学习。在这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为了难题绞尽脑汁;一起玩耍,在课间的嬉笑打闹中度过无忧无虑的时光。这里,早已成为他们的第二个家。

回到家后,铁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母。母亲正在灶台前忙碌,听到这话,手上的动作顿了一下,担忧地说:“去镇里上学可远了,你能行吗?”母亲转过头,眼神里满是关切,她担心年幼的儿子要面临这样的挑战。

“我能行,娘,我不怕远。”铁柱胸脯一挺,坚定地说。其实他心里也有些害怕,想到那漫长的上学路,陌生的学校环境,心里就有些发怵。但他不想让母亲担心,他知道这是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他必须勇敢面对。

第二天,教室里的气氛有些压抑。张老师走上讲台,清了清嗓子,脸上的神情有些凝重。他的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个学生,然后正式宣布了这个消息。

教室里瞬间一片寂静,安静得能听到窗外鸟儿飞过的声音。孩子们的脸上都写满了失落,他们低着头,有的轻轻咬着嘴唇,有的眼眶已经微微泛红。他们舍不得离开这个熟悉的地方,舍不得亲爱的张老师,那些一起度过的课堂时光、课间游戏,此刻都像电影般在脑海中不断放映。

“同学们,虽然咱们村小要撤了,但这也是为了让你们接受更好的教育。到了镇里,大家要好好学习,不要忘记在这里的点点滴滴。”张老师的声音有些哽咽,他用力眨了眨眼睛,试图忍住泪水。他看着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心中满是不舍。但他明白,这对孩子们的未来是好的,他们应该去更广阔的天地接受教育。

放学后,铁柱和秀秀来到教室后面的煤炉旁,默默地站着。煤炉里的火已经熄灭,只剩下一些冰冷的灰烬。这个煤炉陪伴了他们无数个寒冷的冬日,曾给他们带来了温暖,也见证了他们的成长。如今却要和它告别了,他们的心里满是不舍。

“铁柱,我不想去镇里上学,我舍不得这里。”秀秀的眼眶红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终于忍不住,一颗泪珠滚落下来。她想起在这里和铁柱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那些一起围在煤炉旁取暖、一起分享零食的画面,就像一把把刀,割得她心里生疼。

“我也舍不得,但是咱们得听大人的话。说不定镇里的学校会更好呢。”铁柱安慰着秀秀,他伸出手,轻轻拍了拍秀秀的肩膀。其实他心里也十分难过,只是他不想让秀秀更伤心,所以强忍着泪水,假装坚强。

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回忆如潮水般涌来。曾经在课堂上,他们一起为了一道数学题争论得面红耳赤;课间休息时,在教室外的空地上一起跳绳、丢沙包,欢笑声回荡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而现在,这些都即将成为过去。

他们知道,从这一刻起,童年的一部分已经悄然结束,新的挑战正等待着他们。但他们相信,只要他们在一起,就没有什么困难能难倒他们。就像过去无数次一起面对困难一样,他们会手牵手,勇敢地走向未来。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教室里,给整个教室镀上了一层金色。他们的身影在这余晖中显得有些孤单,却又无比坚定。在这个即将离别的时刻,他们在心中默默和过去告别,同时也在期待着未来的未知旅程。

即将跳转全文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常读,不代表Tk小说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