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环赵姨娘最新章节内容_贾环赵姨娘小说连载中章节试读

Tk小说网

贾环赵姨娘是小说《红楼:穿成贾环的我成了贾府顶梁柱》的角色人物,是由作者红楼小郎君写的一款历史古代类小说。目前小说连载中,以下是小说《红楼:穿成贾环的我成了贾府顶梁柱》的章节内容

贾环赵姨娘最新章节内容_贾环赵姨娘小说连载中章节试读

我叫贾环,是21世纪的一名文科大学生,曾不止一次吐槽父母给自己取的名字,居然和红楼中“贾环”同名。

一个月前,因为一场车祸,意外穿越到了红楼世界中贾环身上。

真是倒霉催的,别人穿越不是王公贵族嫡子,就是金手指老爷爷傍身,怎么偏偏自己就穿越到了这个名声极差的红楼庶子身上。

“贾环,你这下流没刚性的东西,死哪里去了”,屋外,是赵姨娘的声音,说话间,赵姨娘就进了屋子。

穿越一个月来,最让贾环头疼的就是生母赵姨娘了,无他,太彪悍了。

“你这下流没脸的东西,天天窝在屋子里干嘛?像你这样没个刚性的,怪道连个丫头都看不起你,立不起来的东西”,进了屋,赵姨娘就是一顿火力输出。

“娘,你就不能温柔一点”。

赵姨娘一愣,心里美滋滋的,贾环最近经常喊她娘,让她心里吃了蜜一样的甜,以前贾环除了朝她使性子、大吼大叫、抹鼻子瞪眼,可从来没有喊过一声娘。

但赵姨娘心里虽开心,嘴上却说道:“你这黑了心肝的,在人前可不能乱叫,要是让人听了去,到太太那里又是一场闹,可不是玩的”。

“娘,这个我晓得”。

贾环知道,赵姨娘其实是刀子嘴豆腐心,尤其是对于自己。

贾环还记得一个月前自己从昏迷中醒来的时候,赵姨娘那是哭的昏天抢地,见贾环醒来,抱着一口一个“我的儿,我的儿”,眼睛都哭肿了。

这一个月里面,贾环想了很多,目前这贾府里万千宠爱都集中在宝玉身上,贾母、王夫人、贾赦、贾政、凤姐等人,没一个人会把注意力放在他这个平时畏畏缩缩的庶子身上。

连带着阖府上下,连丫头、小厮看他都带着些鄙夷,没个好脸色。

贾环想改变这个局面,不仅仅是要改变自己的生活,让自己在贾府里有尊严的活着。更重要的是,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

细细算来,现在黛玉还没有进府,按时间线来看,距离贾府被抄家应该还有四五年,时间虽然紧了些,但也不是没有逆天改命的机会。

经过一个月的盘算,贾环决定还是走科举的路子。

红楼原书中虽然没有说具体的朝代,但根据贾环这一个月的了解,此时类似于明朝中期,为大乾朝,年号至正。

经过至正皇帝25年的勤政和休养生息,此时的大乾王朝正处盛世,国泰民安、文风极盛。

尤其是直隶金陵一带,读书人的地位很高,以至于像贾府这样的顶级勋贵人家,都渐渐开始推崇读书了。

贾环的便宜老爹贾政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为勋贵子弟,却酷爱读书,对读书人极为推崇。

所以,经过多日的思考,贾环还是决定走读书科举的路子,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接下来贾府的巨变中有改变的能力。

于是,贾环对赵姨娘说:“娘,儿子打算下场科考”。

赵姨娘刚喝了一口水,喷了出来,咳嗽数声道:“就你这下流坯子,还想科考?也不撒泡尿照照”,赵姨娘的金句是张口就来。

贾环嘴角抽了抽,这彪悍的母亲,真是一言难尽呀……

贾环道:“娘,我昏迷那段时间,隐隐感觉开了窍,以前学过的文章,不懂的地方感觉现在都懂了,儿子觉得如果参加科考,必能能娘挣一个诰命回来”。

整个荣国府,现在只有老太太贾母、大太太邢夫人、太太王夫人,有诰命在身。

连凤姐都没得诰命,这一句给娘挣一个诰命回来,把赵姨娘哄得无可无不可。

赵姨娘道:“我的儿,为娘也不指望有啥诰命,只盼着你能正正经经立起来,将来娶妻生子,为娘就知足了”,说完便红了眼睛。

说着,贾环便从案头搬来一个书匣子,道:“娘,这是我这几天寻来的书,儿子白天去族学读书,晚上就在西厢房里读书”。

赵姨娘一愣,没想到贾环是来真的,以为只是一时口嗨,过段时间就丢开了。

“我的儿,你要是知道上进当然是好的,娘都依你”。

贾环想,赵姨娘有时还是不错的,也不全是那么彪悍,也是有温柔的一面,至少现在就很好,还是有改进空间的。

贾环刚这么想,下面画风就变了。

小吉祥进来道:“姨奶奶、三爷,三小姐来了”。

赵姨娘听闻是探春来了,像是被踩了尾巴的猫,跳了起来。

说道:“她来做什么,下流坯子,当初是从老娘肠子里爬出来了,如今攀了高枝,以为就成了凤凰了,还是地上的野麻雀”。

一面骂,一面说道:“环哥醒来都一个月了,她这个亲姐姐都不来瞧一瞧,黑了心肝的”。

赵姨娘夹枪带棒一通骂,待探春进了屋,听了赵姨娘这一番话,又委屈、又恼怒,指着赵姨娘哆嗦半天没说出话来。

哭着道:“姨娘何必说这样的话,环弟昏迷,我自然是极担心的,只是马道婆说,昏迷的人,一个月不得见女眷,怕被撞走魂魄,故只烧香拜佛而已”。

说着,探春递给贾环一个小包,说道:“环哥,这个你拿去”。

贾环伸手还没接到,赵姨娘从一旁直接抄手夺了去,打开一看,里面竟有十几个小银锭,竟有二三十两银子。

赵姨娘面色一喜,嘟囔道:“还算有点良心”。

贾环哭笑不得:“娘,咱不能拿三姐姐的银子,银子都给咱们了,她今后怎么过日子”。

“放你娘的屁”,说完便把银子捂得死死的。

探春见状,说道:“环哥,你安心养伤,隔天再来看你”。

贾环也道:“三姐姐,得空也多来坐坐”。

探春出了赵姨娘处,边走边想,感觉贾环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贾环最怕她这个三姐姐,就跟老鼠见猫似的,刚刚感觉贾环目光清澈而坚定,对视时毫不躲闪,像是变了一个人。

还有刚刚居然让赵姨娘不要收银子,这可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以前的贾环可丝毫不比赵姨娘差多少,甚至更甚。

难道昏迷一场开窍了吗?不过变好了总是好的。

贾家学堂系贾家的始祖创立,因为担心族中的子弟有些因贫困的不能请老师来教导,于是办了这贾氏的学堂。

学堂有族中有官爵或者富贵之人,资助财物,作为学堂的日常费用。

早期的贾家学堂也是很好的,请都是当世大儒过来教学,也曾出过许多了不起的人物。

但如今,贾家已历三世,这学堂也像现如今的贾府,外面看起来还算靓丽,里面早已腐朽了。

如今这学堂的先生是贾代儒,虽然贾代儒学识渊博,并且品德高尚,但是因如今年纪大了,对学堂的管理也渐渐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起来。

原书中提到,因代儒年事已高,学堂的日常管理竟都是其孙子贾瑞在管理。

贾瑞是何许人也?原著中说这贾瑞最是喜欢贪图小便宜,每日在学中以权谋私,或敲诈子弟,或强要学生请他吃酒,好好的学堂竟是乌烟瘴气的。

后来薛蟠来学堂中厮混,贾瑞为了图薛蟠的酒肉、钱财,竟助着薛蟠胡作非为,非但没有管束薛蟠在学堂中的荒唐行为,反而与薛蟠一起欺负族中学生。

目前这学堂的氛围就是典型的上梁不正下梁歪,学生们对贾代儒心里面还有些敬意,对贾瑞就一点也不放心上。

就连贾宝玉的小厮李贵都敢指着贾瑞鼻子,说贾瑞日常品行不端、素日里就有些不正经,才会管不住人,学堂中学生才会轻视他,可见贾府的学堂已经腐朽到何种地步了。

贾环这几日觉得休养差不多了,也该开始为科考准备了,今天起了大早,背上书匣,就往学堂去了。

学堂在荣国府角门的北侧,背靠着荣宁街,贾环背着书匣,从赵姨娘处出来,经过荣宁二府之间的私巷,沿着荣宁街,就往学堂去了。

此时天色尚早,整个荣宁街也没什么人,经过荣国府的正门前,几个看门的门丁远远的看着贾环一个人背着书匣过来,连个小厮都没有,皆是露出鄙夷的神色。

及到跟前,都只说了句“三爷早”,全无尊敬之意。

贾环也不在意,迈着步子就进了学堂,进了门,整个学堂只有右边第二排坐着一个人,原来是贾兰。

贾兰见是贾环进来了,微微吃了一惊,心道今天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这环老三怎么这么早来学堂了,便起来行了一礼,说了声:“三叔早”。

如今刚算是初春,早上的天气还很冷。贾环看贾兰这半大小子早早便来学堂,怪道红楼后期能有兰桂齐芳,冲这份坚韧,将来也能成器。

贾环与贾兰见了礼,坐下来打开书匣,拿出一本中庸细细研读起来。

穿越前,贾环是一位文科生,传统文学的功底相当不错,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喜欢研究四书五经,八股文章之类的,真可谓是专业对口了。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咿咿呀呀的,贾环拿起“中庸”就读了起来。

贾兰现在就更吃惊了,贾环在学堂素来就是滥竽充数的,除了哭玩打闹,简直一无是处,加上本人又是畏畏缩缩的形象,就显得更反差了。

而且目前先生刚教了千字文和幼学琼林,四书五经这种高级课程还没开始学,看贾环读中庸这么顺畅,虽然听不懂,但依然觉得很厉害的样子,就更惊讶了。

古代科举首重四书,尤其以明清两朝为甚,这在史料中都有记载,大乾朝与明朝尤为相似。基本上只要通读了四书五经,下场参加童生试基本上没啥问题了。

就这样过了半个时辰,渐渐地学堂的人就多了起来,叽叽喳喳、沸反盈天,进来的人看到贾环一本正经的在读书,惊得差点下巴都掉了下来。

众人嘲讽了一番便不予理会,嬉闹打诨、嬉笑怒骂,一时间学堂中好不热闹。

一个早晨,贾环已经读了半本中庸,因为原本就有基本,又收获了许多新的心得和体会。待贾环伸了懒腰,抬头就看见贾宝玉和秦钟手牵手走了进来。贾环嘴角抽了抽,心里想,这都不背人了吗?

贾宝玉瞥了一眼贾环,便领着秦钟坐到了角落,两人勾肩搭背甚是亲密。

只过了一盏茶功夫,只见贾代儒捏着山羊胡子,夹着戒尺和书,迈着八字步就进来了。

师生见礼后,贾代儒领着大家读了幼学琼林中的两篇,就让大家自己读书了,学堂里便响起稀稀拉拉的读书声。

贾代儒捏着山羊胡子,拿着戒尺在学生中来回巡视,见到宝玉和秦钟两人在角落里嬉戏打闹,便在宝玉和秦钟的背后各打了一下,疼的宝玉龇牙咧嘴的摸了半天。

代儒走到贾环桌前,瞥见贾环看的是中庸,吃了一惊,道:“环哥,在读四书了?”

贾环忙站起来回道:“回先生,学生励志科考,现已通读了幼学琼林,故而开始读中庸”。

贾代儒见贾环不卑不亢,且说励志科考,便心下喜欢,便想考一考贾环,便说:“日月五星,谓之七政?”贾环答道:“天地与人,谓之三才。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

贾代儒又道:“列缺乃电之神,望舒是月之御,何解?”贾环答道:“甘霖、甘澍,俱指时雨;玄穹彼苍,悉称上天”。

代儒又一连提了几个问题,贾环都对答如流。贾代儒越发欢喜起来。

贾府学堂已历三代了,曾经也是金陵城里面有名的勛贵学堂,出过十数位举人,两榜的进士也出过两位。

但是近些年,贾府学堂渐渐败落了,族中的老人对他私下里也多有指责,贾代儒心里对此一直耿耿于怀。

所以当听到贾环说要励志科考,且功课又极好,心里才大喜过望,“好,好,好”代儒一连说了几个好字。

又对贾环说:“如今你已开始读四书,在大堂里读书多有不便,以后你到东边的厢房里读书,有不能通读的地方尽可来寻我”。

贾环赶忙应道:“是,先生”。贾代儒便捏着山羊胡子,迈着八字步走开了。

贾环心下欢喜,今天学堂里吵闹的环境他确实已经受够了,如今贾代儒允许他在东厢房读书,心里喜无可无不可的。

中午学堂里提供一餐,一素一荤,不像有的族中子弟挑挑拣拣,虽是大锅饭,贾环却吃的极为香甜。

下午贾环就搬去了学堂的东厢房,房间不大,只有一张书案,一把椅子,和一个书橱,其他别无装饰,但贾环很满意。

贾环小心的把书匣打开,拿出目前他四书中唯一拥有的中庸,开始细细研读。“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贾环轻声一遍遍诵读起来。

这里要说一下,贾环手里的这本中庸是他小的时候从便宜老爹贾政书房里顺来玩的,正好这个时候派上了用场。

贾环无疑是今天的主角,甚至于今天他的表现是炸裂的,一直畏畏缩缩,顽劣不堪的环老三今天居然在学堂对先生说要参加科考。

更夸张的是,贾代儒的提问贾环居然对答如流,甚至贾代儒老先生还让贾环单独一个人到东厢房读书。

上午的消息早就被跟着少爷的小厮传了出去,等下傍晚下学时,整个贾府都知道了环三爷今天的炸裂的表现,待到下学,经过荣国府的正大门时,看门的家丁对贾环都莫名尊敬了两分。

贾环回到赵姨娘处,小吉祥便屁颠屁颠的迎了上来,一个劲的念叨着:“三爷,三爷,今天大家都说三爷要参加科举了,人家说参加科举就能当大官了”,看着小吉祥兴奋到红扑扑的脸庞,贾环莫名心里一暖。

贾环知道,赵姨娘处压抑太久了,骤然间成为了话题的中心,而且是自己主子跟科考有关的话题,小吉祥显得尤为兴奋。

可能别人谈论贾环励志参加科考,都是带着乐子去调侃的,就是那种癞蛤蟆也想吃天鹅肉的意思,但是小吉祥不顾别人如何想,就是很开心,一整天像是吃了蜜似的。

赵姨娘见贾环回来,也笑盈盈的迎了出来,说道:“环哥今天可是争气了,也让老娘在人前着实显摆了一回”。

她今天才知道读书功名的好处,想着以后贾环科考中了,那又得是何等的风光?想到这,赵姨娘的心里就像是有千万只蚂蚁在爬,痒痒的不行。

贾环不忍心扫了赵姨娘的趣,就对赵姨娘说:“娘请放心,儿子这一考必定给您考一个状元回来”。

赵姨娘听了,瞬间喜上眉梢,仿佛贾环已经中了状元。

主仆三人正在说话,这时彩云走了进来,道:“姨奶奶、三爷,二老爷那边请三爷去书房”。

赵姨娘吃了一惊,贾政一年也不会叫一次贾环,想来这次贾政听到了今天的传闻,叫贾环过去问话,赵姨娘便催促贾环赶紧过去。

贾环跟着彩云就往贾政的书房梦坡斋去了。

梦坡斋在荣国府的东北侧,一路上亭台楼阁、富丽堂皇,好一个公侯世家。梦坡斋大体上有对苏东坡的尊崇之意和仰慕之情,苏东坡最后被贬海南,不知道原著中是否有暗示贾政的结局。

进了贾政的书房,贾政侧着身子在看书,见贾环进来,便抬头打量了一番贾环。见贾环不似往日的畏畏缩缩,气度上倒显得几分不凡,心中已有了三分喜欢。心里暗暗思量,“难道今天的传闻不假,环哥开窍了?”

“听说你开始读四书了,打算明年下场?”,贾环忙答道:“是的父亲,近来在读中庸,想明年下场一试”。

贾政是贾代善的次子,从小酷爱读书。只因贾代善临终前的一本奏疏,至正皇帝封贾政一个工部员外郎,断了贾政的科举之路,这是他心中的一个遗憾。

贾政一心希望家族中可以出现一个真正靠科举入朝为官的人,而不是依靠着祖宗余荫,这是有本质区别的。

如今的大乾朝已进入太平盛世,勛贵的地位已经大大下降了,在朝中也没什么话语权了,走科举路子的士子对勛贵子弟很是瞧不起。

所以听了贾环的回答,心下便有七八分欢喜了。

贾政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何解?”

贾环答道:“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贾政见贾环理解的十分透彻,显然已算是通读了。

又道:“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以下如何?”,贾环答道:“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贾政见贾环对答如流,显然是下了功夫的,今天学堂的事情贾政心下已信了十分,便道:“你有这个志向颇为难得,要好好用工,一切以四书通读为要,去吧”。

贾环便恭敬的道了一声:“父亲,孩儿知道了”,便出了梦坡斋。

贾环回了赵姨娘处,便命小吉祥在西厢房点灯,拿出那本他视若珍宝的中庸,细细的读起来。

古代科考对书法的要求也极高,一手好字绝对是一个加分项,岂不闻吴敬梓老先生《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就是因为范进的字极为潦草不堪,才数次落榜,由此可见一手好字有多重要。

贾环铺下一张纸,把中庸里一些心得注释细细的写在白纸上,穿越前贾环原本的字很不错,唯一就是要适应毛笔书写,所以多下些功夫抄写,权当是练字了。

贾环晚上足足读了两个时辰,一直到亥时末,在赵姨娘的再三催促下,贾环才吹灯歇息去了。

一夜无话,第二天卯时初贾环就起床往学堂去了,此时天还是黑的,宁荣街上空无一人,贾环到了学堂,直接只去了东厢房的小间,贾环今天比昨天还早了小半个时辰,所以贾兰还没有到。

贾环将书匣放下,点上灯,摊开书,又开始苦读起来,有时候贾环就会想,如果穿越前有现在一半努力,也不会只上个大专。

一个时辰后,天渐渐亮了,吹了灯,贾环伸了懒腰,在房间里活动一下,练了一套穿越前中学时做的广播体操。

一套练完后,贾环感觉身体轻松了不少,学堂东厢房内东厢房内别无他物,只有书案右手边的一个书橱,贾环随手打开,却见里面有一个墨黑色的书匣,上面还落了一层灰,看模样在这已有些年头了。

贾环拭去灰尘,打开书匣后,里面却是一套四书五经,贾环见状大喜。真是瞌睡来了送枕头,贾环之前烦恼怎么去搞一套四书,这就来了,难道自己也有主角光环了?

贾环拿出一本论语打开,惊喜的发现里面还有大量的注释和心得,就爱不释手的看起来。

王夫人今天的心情极为糟糕,昨天贾环的事情几乎传的人尽皆知,昨天晚上老爷还叫贾环去书房问话,贾政就寝时显得极为开心,宝玉哪有过这样?哪次问功课都是吹胡子瞪眼的。

大乾朝有这样的规矩,儿子的科举中了,有了功名后,作为母亲是能封诰命或者抬身份的,不论之前地位如何。想到这,王夫人的手把佛珠捏的都发白了。

“那小畜生怎敢如此?”

周瑞家的赶紧宽慰道:“太太且放宽心,科考能走下去的哪个不是天上的文曲星,就他们娘俩那上不得台面的样子,简直是痴心妄想”。

又道:“何不让赵姨娘晨昏定省,每日来立规矩,也让她认清自己的身份”。

王夫人闭着眼,捏着佛珠道:“那就这样办吧”。

却说如今扬州城中,巡盐御史林如海家。

因为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去世,贾母心疼这外孙女在家无人教导、看护,遂遣人接到金陵来。

林家给黛玉打点好行李后,林黛玉便拜别了父亲,随着贾雨村,往这金陵贾府来了。

只一日的功夫,贾雨村和林黛玉便到了金陵,贾雨村拿了帖子便去了荣国府了。

这时贾政正在看林如海写来的信,便急忙将贾雨村请到书房中相会,贾政见雨村气度不凡、言谈举止皆不俗,又因为林如海的缘故,因此对贾雨村极为优待。

故而贾政便极力帮助贾雨村,替他谋了一个金陵应天府的差事。

却说黛玉进了荣国府,一路所见所看,皆是富丽堂皇,与自家不同。

黛玉不由得暗暗心惊,所以更加谨慎起来,生怕有什么错处让别人笑话。

黛玉进了荣禧堂,与贾母、王夫人及贾府众女眷见了礼,贾母拉着黛玉搂在怀里哭道:“我的这么多女儿,最疼的唯有你母亲,如今就这么去了”。黛玉听闻也在贾母的怀里哭了起来。

众人苦劝了一番方才劝住。

贾母问了黛玉扬州家中之事,黛玉都一一答了。

贾母又问黛玉念了什么书,黛玉答道:“只是刚念了四书”。

由此可见,林如海这个探花郎是货真价实的,宝玉比黛玉还大一岁,如今还在念千字文。

黛玉又问了贾母,姐妹们都在念什么书,贾母却说:“读什么书?只是认得几个字,不当睁眼瞎罢了”。

贾母的话刚说完,只见一个丫鬟进来说:“宝二爷来了”。

黛玉心知这宝玉应该就是舅舅之子,那个含玉而生的表哥。

黛玉心里想,这宝玉该是一个怎样惫懒不堪的人。

正想着,却见一个少年走了进来,原著中描述宝玉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真是好一个俊俏的少年。

林黛玉见了宝玉却心下暗暗吃惊,这个人为什么这样熟悉,好像是久别重逢一般,就像前生就认识的老友。

贾母见贾宝玉进来,便对宝玉说道:“还不过来见见你妹妹”,贾宝玉知道今日是林姑妈之女林黛玉进府的日子,又见贾母身边多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子,便料定便是黛玉了。

宝玉和黛玉见了礼后,宝玉便笑着对贾母说:“这个妹妹我好似见过”,众人都以为宝玉是胡驺,只有黛玉心里暗道:“确实像是见过”。

贾母也当是宝玉的玩笑话,便笑道:“好,好,既然这样,那以后相处就更和睦了”。

晚间时,贾母又命黛玉与宝玉一处都在贾母处安歇。至此,宝玉见了这样一位神仙似的妹妹,更无心去学堂了,学业也就更加荒废了。

因今日黛玉初来府上,贾府的众小姐和宝玉都没有进学。

贾环像往常一样早早的来学堂的东厢房读书,因为之前就有些基础,加上近日的苦读,贾环觉得中庸已算是通读了。

科考第一场为县试,第二场为府试,通过了府试就是童生了,县试和府试通常在每年的二月举行,一年一次。

童生可以参加每三年一次的院试,通过了院试,既是生员,也就是秀才。有了秀才功名,算是跻身“士”的阶层了。

在国朝,秀才是能享受一定的特权,最实用的就是免除劳役,还有见了县令无需下跪等权利。

贾环目前的目标就是明年二月参加县试,恰巧明年院试开考,并通过院试,至少先拿个功名,在贾府有些地位,不至于像现在什么也做不了。

此时,黛玉进府了,阖府上下,都能看出来老太太贾母对黛玉的宠爱,甚至已经超过了宝玉。

有一种传闻,黛玉就是未来的宝二奶奶,从贾母的种种行为,也能印证这一点。例如,晚间时,宝黛竟被贾母安排在一处歇息。

但是这个时候,王夫人却不这样想,在黛玉没有进府前,王夫人与贾母在根本问题上是没有矛盾的。王夫人疼宝玉,贾母更是当作命根子,可以说,他们的立场是一样的。

但黛玉来了就不同了,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与王夫人却并无血缘关系,贾母想亲上加亲,王夫人却有自己的选择。

王夫人相中的是自己的亲姊妹,四大家族薛家的当家主母,薛姨妈的女儿薛宝钗。对王夫人来说,这也算是亲上加亲了。

王夫人与薛姨妈多有信件往来,素来知道这位宝钗知书达理、性情亲厚,模样更是俊俏,是王夫人心中宝二奶奶的不二人选。

况且今日见黛玉身子柔弱,似有先天不足之症,加上王夫人对黛玉母亲贾敏这个小姑子素来不喜,黛玉就更入不得王夫人的眼了。

却说薛姨妈一家,此时也往这金陵而来。因王夫人前些日子来信,薛姨妈便借着宝钗选秀的借口,来贾府暂住。

当然薛姨妈也有小心思,自己的外甥宝玉是衔玉而生,深得老太太疼爱,模样更是没得说,在薛姨妈心里,宝玉就是宝钗的良缘。

自打林黛玉、薛宝钗进府后,最高兴的当属宝玉,以这个由头,宝玉彻底放飞自我,整日与众姐妹厮混,学堂彻底不去了。

县试是由本县县令主持,在开始前的一个月左右,考生要向县衙的礼房提交考生的:“亲供、互结、具结”,有点相当于现在公务员考试前提交的报名材料。

亲供就是填写本人和家庭成员基本信息,看看有无犯罪历史,家庭成员信息要填写到曾祖父、祖父和父亲。这个不打紧,贾家这样的勛贵人家,曾祖父、祖父都是跟着先皇出生入死的。

互结是一种相互连坐的保障措施,就是本次县试同考的5名考生互相出具一份保证书,假如其中有一人作弊,五人皆要连坐。

最难的是具结,要本县廪生具保。

贾环自己现在并不认识其他的秀才廪生,最后没有办法的话,只能去找自己便宜老爹贾政帮忙了,想来这个对他来说不难。

县试的第一场为正场,录取相对来说要宽松一些,只要是书写无错别字,文章通顺,基本上就能取中,正场过了以后参加府试。

府试考四至五场不等,一场一场的刷人,被刷掉的人不能参加下一场的考试。

这里面还有一个潜在的规定叫做“提坐堂”,什么意思呢?就是每一场考试排名靠前的考生,会被提到离较近的位置,监考的力度会大很多,也可能会受到面试,这可能也是一种防止滥竽充数的手段,但被“提坐堂”也是考生的一种荣誉。

各场考试的内容主要还是“四书五经”,诗、赋、策、论等也会有所涉猎,诗、文、题目皆有一定的格式,但千万不能出现犯忌讳的话。

第一场便是正场,最为重要,考“四书”中两句作文各一篇,五言六韵的诗一首,答题的字数一般限制在七百至八百之间。

第二场为招覆,也是要考“四书”中一句作文一篇,然后就是考理论,也是一篇作文,可能还会有默写某些名篇,一般不会太刁钻。

县试的第三场称作再覆,还是需要写“四书”一篇,五言诗一首。

第四场或者第五场的形式基本一致,又叫做连覆,与第三场相比,比较侧重于经文、诗赋。

贾环细细回想这些天打听到关于县试的信息,此时最要紧的是要通读四书,因为之前就有深厚的功底,“四书”对现在的贾环来说反而问题不大。

现在是三月份,到明年二月县试开始还有近一年的时间。贾环计划今年上半年学习的重点还是以通读“四书五经”为重,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从下半年开始,就要开始研究应试了,需要研究前辈的文章,答题技巧等。

从早上开始,贾环一直在学堂的东厢房边读书,边记录自己的理解心得。到现在,贾环记录心得的纸张已经可以装订五六本书了。

上午贾代儒来了一次,见贾环格外刻苦用功,很是欣慰,为贾环解惑了不少疑难的地方,让贾环少走了不少弯路,又给贾环讲解了一些县试时的注意事项,方才离去。

中午学堂的饭菜是大米饭、炒青菜和一份鱼香肉丝和一份蛋汤,贾环将青菜、鱼香肉丝伴着米饭,吃法就像盖浇饭一样,配上一份鸡蛋汤,吃得十分的满足,不过这种吃法也着实被学堂里其他的少年嘲笑一番。

下午贾环又开始了自己的读书大业。

却说王夫人的房间里,赵姨娘一边在被王夫人训斥,一边还要在房里小心的伺候,因为昨天贾环的缘故,今天一早赵姨娘就被王夫人叫来立规矩,至晚间才被放回去。

赵姨娘回到屋里,贾环刚下学,见贾环回来又开始张罗的看书,赵姨娘也知道最近贾环很用功,看书都到深夜,还是她再三催促下才罢,这让赵姨娘看到了指望,所以立了一天规矩,却并没有觉得多幸苦。

赵姨娘心里想,难道从自己肠子里也爬出一个文曲星?每每想到此,她就莫名的兴奋起来,从这也可以看出,如今的读书人在大乾朝的地位了。

赵姨娘并没有将她在王夫人房中的事情告诉贾环,以免他分心,她吩咐小吉祥赶紧张罗晚饭,因为贾府众人的伙食是公中负责的,每餐饭菜都是丫鬟从大厨房取的。

一餐无话,赵姨娘去数梯己银子去了,贾环仍在西厢房读书。

赵姨娘有个弟弟叫赵国基,是荣国府的一名男仆,一般贾环在外面的一切事情都是赵国基帮忙张罗的。

赵国基此人极为忠厚老实,在以前贾环眼里地位也极低,以前的贾环在贾府其他管事、管家婆子,甚至于小厮、丫头面前都不能挺起胸脯说话,却可以对赵国基肆意打骂。

但在贾环的印象里,赵国基却一直任劳任怨,贾环心里想,这还真是一位忠仆呀,在现在贾环的眼里,简直就是一块黑暗中的金子。

今天贾环和赵国基出门,赵国基已是早早的套好了车马,贾环进了马车,便对赵国基说:“舅舅出发”。

赵国基哪里听过贾环叫他“舅舅”,便赶忙欠身说到:“环哥不可,尊卑有别”,脸却已是激动到通红,拉缰绳的手都颤抖起来。

贾环不以为意的说:“人前不叫就是了,私下里就叫舅舅”。赵国基激动的应了一声,赶着马车往城南的书店去了。

却说贾环今日为什么去书店,无他,没书了。贾环目前只有一套“四书”,贾环打算再买一套“五经”和一些诗赋、骈文,接下来半年就可以安心读书了。

贾环去的书店是南城最大书局,叫“修远书局”,应该是取“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意。

不多时,赵国基就赶着马车赶到了修院书局,这书局有两层楼,大门并不显得气派,却有几分别样典雅的气质。

贾环进了书局,里面林林总总、分门别类的摆了一排排书架,每个书架按种类编排放着一本本书,许多读书人在书架前找书。

贾环之前见过书最多的地方就是贾政的书房,但和修远书局比起来,简直是九牛一毛,贾环心下欢喜,便开始一个个书架看了起来。

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乃至于传记、小说、地理、天文、历史,简直让贾环看花了眼。

贾环东看看西瞧瞧,首先是五经、全唐诗、赋等选了一摞书,待等到付账时,贾环却傻眼了,因为钱不够。

却说这修远书局的伙计,见贾环抱着一摞书,付账时却犹犹豫豫,想来是囊中羞涩,过往来这里的穷文人,他也见过不少。只是贾环锦衣华服,举止不凡,看着不像是穷苦人家的子弟。

过来对贾环说:“这位少爷可是囊中羞涩”。贾环不好意思道:“正是”。今日出门,他只带了10两银子,以为已经不少了,不想这一摞书却要15两,怪不得穷人家的孩子无法进学,真是学不起啊。

伙计却道:“这位少爷,想来文采定然不俗,我们东家有个规矩,在书局当场作一首诗,若作得好,20两以下的书,分文不取”。

贾环心里想:“还有这等好事?今天少不得要给咱们穿越者长长脸了”。便问道:“何诗皆可?”伙计答道:“是的”。

贾环略微思索一番,便想到一首清朝龚自珍的七言绝句,便道:“可有笔墨?”,伙计忙将贾环引到一处书案前,贾环上前写道: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贾环每写一句,伙计便高声念出,待四句念完,满屋皆惊,“当真是好诗呀”,有人附和道。

这首诗是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一首,也是一首政治诗,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诗的前两句用的是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对中国形势的看法,这与当下大乾的时局颇有相似之处。“风雷”指新兴的力量,以大处着手,放眼天下,大气磅礴;

诗的后两句,是传世名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用新奇的想象力,表达希望有人才出现,改变现在社会局面的强烈心愿。

此时,书局后面走出一名中年人,其人剑眉星目,一身儒袍,气质极为不俗。中年人道:“小兄弟当真大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真是荡气回肠呀”。

贾环赶紧行礼道:“不敢当,不敢当”。

中年人见贾环行为举止,落落大方,想来是金陵城中富贵人家的子弟,便问贾环名讳,知道贾环姓“贾”,便问道:“可以金陵贾家”,贾环应了声:“是”。

中年人心下道:“贾府这样的军功勛贵,如今却出了一个如此了得的读书人,看这首诗,其见识极为不凡,甚至已经达到了直指朝堂核心的地步,更难得的是,这与自己的理念很是相似”,便有些动了收徒的心思。

便引贾环道隔壁雅间喝茶。

中年人道:“你可知吾是何人?”,贾环忙道:“不知,敢问先生名讳”。中年人答道:“鄙人姓夏名言,字公谨,江西广信人”。贾环闻言大吃一惊。

“夏言,何许人也?”翰林院大学士,前任阁老,以正直敢言闻名,在任期间,裁汰冗员,清查皇族庄田,在是士林中威望极高,在任期间多次直言当今圣上之过,因此恶了圣上,故而辞官,游历天下,不曾想却在这金陵城的书局遇见。

贾环忙起身大拜,激动道:“小子有眼不识泰山,原来是夏阁老当面”。夏言满意的点了点头,道:“可有授业恩师?”

贾环道:“小子只在家族学堂读书,并无授业恩师”。夏言道:“你可愿拜吾为师?”贾环惊喜道;“小子愿意”。

贾环忙大礼拜道:“师父在上,请受弟子一拜”。

夏言笑着将贾环扶起,连说着几个“好”字。

夏言与贾环又聊了关于贾环接下来的县试,夏言见贾环对答如流,回答极有见识,有些对四书的见解甚至让夏言深感意外,自己都需要细细揣摩,心下极为欢喜,暗道:“不想今天居然捡到了一块宝玉”。

贾环与夏言一直聊到傍晚方才回,中午也是在夏言处吃的饭,师徒二人聊的极为投机。

回到荣国府赵姨娘处,陪着赵姨娘用了晚饭,贾环便在西厢房开始用功读书了,今天的收获可谓是盆满钵满。

白嫖了十多本书不说,还拜了翰林院大学士,前任阁老为师。在古代,师徒之间的关系堪比父子之情,今后,在这红楼世界,自己也算是有靠山了。

这个时代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所有新闻、八卦就是大家日常津津乐道的,尤其是才子佳人有关的。

第二日,几乎半个金陵城都知道了昨日“修远书局”中的这首绝句“九州生气恃风雷”,甚至作者贾环也被吃瓜群众扒了出来。

国子监、翰林院、金陵城中的大小官员、文人、甚至皇宫中都在讨论这首诗,也在讨论贾环这个人。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无数人读完拍案叫绝,贾环,出名了。

却说贾政正在工部衙中,有几个官员过来道:“存周兄,得如此麒麟儿,真是好福气啊”。

贾政一脸懵比,自己整天愁儿子不上进,两个儿子,宝玉每天只知道跟姐妹们厮混,半点上进的样子都没有。贾环最近好很多,但想到他之前的种种事迹,也不敢有太大的奢望,哪里有什么麒麟儿、好福气?

但当贾政接过递来的手稿,知道是贾环所写后,整个人都亚麻呆住了,这是那小子写出来的?

”九州生气恃风雷……“,贾政读了一遍又一遍,始终不敢相信这是贾环写的,这首绝句他是肯定写不出的,不说别的,光是这格局、气势,就不是他拥有的。

贾政在众人的恭维声中也只能将疑问暂且放下,待下衙后找贾环细细盘问。

“九州生气恃风雷”这首诗的火爆程度超出人们的预料,尤其是国子监、翰林院两处最为推崇,无他,这首诗满足了天下士子对未来、对自己胸中抱负的美好想象和愿望。

由此,贾环在这金陵城中也算是个名人了。

甚至连大明宫中的至正皇帝都知道了,至正皇帝看着这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也有些心情激荡起来,读了一遍又一遍,“不拘一格降人才”呀,哪些是我大乾的人才呢?

至正皇帝看着诗稿出神,喃喃道:“贾府的子弟,夏言的徒弟,有趣、有趣”。

贾政终于等到下衙,便急急回到了贾府,吩咐金钏带贾环到梦坡斋,贾政退了朝服换了衣服便朝书房去了。

金钏到了赵姨娘处,见了赵姨娘,便说道:“姨奶奶,老爷请三爷到书房”。

赵姨娘知道是贾政来寻贾环,哪里敢怠慢,便催促贾环快些跟着金钏前去。

此时,贾环也才刚下了学,正准备去西厢房温书,听到自己的便宜老爹叫自己去梦坡斋,便知道贾政十有八九已经知晓了“九州生气恃风雷”这首诗的事情。

贾环也不磨叽,正好自己有些事也该和自己这个便宜老爹好好聊聊了,便跟着金钏往梦坡斋去了。

贾环进了梦坡斋,贾政如上次一样正侧着身子在看书。

见贾环进来,便放下书本道:“那首诗是你作的?”

“是的,父亲”。

贾政见贾环的态度不像是说假话,心下里也只信了三四分,因为这首诗给贾政带来的震撼太大了,实在是不敢想象是贾环能作出的。

贾环没有理会贾政的怀疑,便对贾政说:“父亲,孩儿昨日在修远书局买书,因作了这首诗,故而被前翰林院大学士、前任内阁阁老夏言看重,夏阁老已经将儿子收作弟子了”。

这句话犹如晴天霹雳一般把贾政震得愣住了,半晌才道:“你再说一遍,是哪位阁老?”

贾环知道这种消息贾政初次听闻肯定一时接受不,便又说了一遍:”是前任阁老夏言”。

贾政这会算是彻底亚麻呆住了,“夏言”,何许人那是士林中的泰斗,无数文人士子的偶像,现今的翰林院、国子监、各个部衙,无数官员都是夏言的小迷弟。

这里面的“小迷弟“其实还要算上贾政。

所以,当贾政听到贾环说”夏言”收他做弟子时,那种对大脑的冲击不下于彗星撞地球。

贾政用颤抖的双手指着贾环道:“此话当真?”

贾环有些无语的看着贾政那激动的样子,心里想:“这没见过是世面的样子,小爷我只是略微出手,就已是这个分段的极限了”。

但仍恭敬的说到:“千真万确,父亲,明日一早儿子还要去恩师府上去请教”。

贾政高兴的胡子都捏下来几根,但全然没有感觉,兴奋到:“好孩子,真是孩子”。

其实,贾政已经感觉到了贾府渐渐在走下坡路了,诺大的贾府,竟只有他这一个“工部员外郎”在朝为官,而且还是靠祖宗余荫得来的。

在外界,也渐渐开始有以”元妃“娘家来形容贾府了,这是贾府开始衰落的信号。

以前,这些给贾政的感觉是无力的,但这一次,贾政深切的感受到了贾府重新崛起的希望,或者说,是贾环崛起。

因为他的师父是“夏言”。

贾环对贾政说:“父亲,儿子如今四书已经通读了,昨日恩师说儿子接下来只要用心温书,县试不是问题”。

“儿子如今在姨娘的西厢房读书,但总归多有不便,想在家里寻一处静僻的小院来读书”。

贾政此时心情已是异常高兴,哪里还会拒绝,便说道:“此话有理,待我回明你祖母,便给你寻一处院子”。

贾环没想到事情这么顺利,惊喜道:“谢谢父亲”。

贾政又对贾环细细叮嘱了一番,无非就是尊敬恩师一类的,最后又细细叮嘱贾环明日去夏言府上的事情,方才放贾环回去。

一夜无话。

第二日一早,贾环便让赵国基驾车,带着书和礼物,往夏言府上去了,礼物是贾环提前吩咐赵国基预备好的。

却说贾政回明了贾母,要给贾环寻一个静僻的院子,本来贾母是不肯的。

一个庶出的孙子,实在不应单独腾一个院子出来,宝玉都还没有自己的院子呢。

但当贾政把来龙去脉与贾母说了,贾环拜了前任内阁阁老夏言为师,并且前日写了一首绝句名动金陵,贾母也是震惊住了。

贾政对贾母说:“母亲,如今东西二府的情况你也知道,这偌大的家族,竟只有儿子一人在朝任职,再不求变,怕是将来渐渐就衰落下去了”。

贾母如何不知贾府的状况,只是不知从何处下手而已。

贾政又道:“我观环哥近来举止大不一样,读书用心刻苦,如今,竟连四书都已经通读了,明年开春下场,儿子预测怕是八九不离十了”。

贾母见贾政如此说,哪里还会不肯?其实整个贾府,贾母怕是最想看到家族后辈有子孙出息的。

只一个院子换一个金榜题名的读书人,这样的买卖贾母还是拎得清的。

说道:“我今日让凤丫头寻一处院子,明个就让环哥搬过去”。

待贾政离开后,贾母吩咐鸳鸯将王夫人、邢夫人、凤姐等众人叫至荣禧堂,并让凤姐今日给贾环寻一处静僻的院子给贾环读书。

贾母这话说完,瞬间在众人中炸开了锅。

王夫人道:“老太太,这如何使得,贾环一个未成年的庶子,怎么当得起”。

贾母瞥了一眼王夫人,道:“环哥如何担不起?这件事是我和你们老爷商量好的,就这么定了,以后不许有人说环哥担不起之类的话”。

“听到了,没有?”

众人忙应了声:“是”,贾母在贾府中说一不二,平时虽然不怎么管事,但她定下来的事情谁都不敢反驳,王夫人也不例外。

众人都心下吃惊,尤其是凤姐,因为她最懂老太太的性情,最重尊卑,决对不会无缘无故为贾环单独寻一处院子的。

难道最近的传言是真的?凤姐心里想着,看来以后要和环老三改善下关系了。

凤姐对贾母道:“老祖宗,薛姨妈一家如今住在梨香院,梨香院南侧靠近角门处有一个二进的小院,名唤:“菊香院”,平时极为安静,不如拨给环哥读书如何”。

贾母道:“也好,虽然小了些,不过胜在安静,想来读书是极好的”。

贾母又说:“凤丫头,你叫几个手脚麻利的婆子,把院子好好清扫一番”。

又对王夫人说:“你是他母亲,实话跟你说了,如今环哥拜了前任内阁阁老夏言夏大人为师,明年开春就要下场了,你这个当母亲的该如何做不用我教你吧”。

王夫人此时内心已经气的翻江倒海,但面子上仍捏着佛珠平静的答道:“母亲说的是,媳妇知道该怎么做”。

贾母又说:“环哥屋里现在只有一个小丫头,你做母亲的再给添一些,就一个大丫头,两个小丫头,两个粗使的婆子吧”。

王夫人忙应了,心里想:“素来彩云和那庶子走得近,想来是个狐媚子,不如就给了他,说不得也能读书的时候分分心”。

王夫人对贾母说:“那就将我房中的彩云和坠儿给环哥吧”。

今日贾环去了夏言府上,师徒二人从诗词歌赋、人文地理聊到天下大势。

贾环毕竟来自21世纪,经历过互联网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洗礼,对许多事情的看法都有着独到的见解,不是这个时代所能比拟的。

所以,师徒二人的谈话极为投机,甚至有些惺惺相惜、相见恨晚的感觉。

正巧今日夏言的儿子夏敬承从国子监回来,夏言便留贾环中午在府上吃饭。

夏敬承今年大约十七八岁,已在去岁中了举,但仍留在国子监读书,国子监是按照“旬假”的,故而每十日放假一天。

夏敬承对贾环说:“每每听闻我父亲夸赞他新收的弟子,很是好奇,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贾环笑道:“大师兄谬赞,今天见大师兄仪表不凡,心里心向往之”。

只半日的功夫,贾环就与夏敬承混熟了,二人以师兄弟相称,夏敬承此人仪表堂堂,为人谦卑、友善,很有古代的谦谦君子之风,贾环见了这位师兄,就很是欢喜。

夏敬承也对这个有灵性的师弟极为喜爱。

夏言对贾环说:“等你过了县试,也去国子监读书,你们师兄弟二人要相互照应,环哥有什么疑问的地方也尽可以去问你师兄”。

贾环和夏敬承应了声:“是”。

其实这里夏言是有私心的,夏言这些年在官场浮浮沉沉,做到了内阁“阁老”的位置,眼力是极为了得的。

通过这些时日的接触,他对贾环的评价极高,格局、见识都极为了得。在贾环这样的年纪,他从未遇见过如此人物,这样的人,蛰伏几年,定会一飞冲天。

自己的儿子跟贾环是师兄弟,又是同窗,又有科举领路的情谊,将来发达了,定然也会帮衬着夏敬承。

直至傍晚,贾环方才与师父和师兄告别,坐上赵国基的马车,回荣国府去了。

待贾环回到赵姨娘处,才知道这府中上下已是炸了锅,原来府中已经传开了,二老爷求老太太给环三爷单独拨了“菊香院”来读书,老太太居然允了,而且二太太反对都被老太太驳回了。

甚至贾母还让王夫人给贾环屋里拨了一个大丫头,两个小丫头。

这东西两府这么多爷儿、哥儿的,在读书的也多了,却唯独单给贾环拨了院了,这不由得让那些势利眼的嬷嬷、丫鬟震惊了。

此时赵姨娘的房中又是另一幅光景,赵姨娘初闻这个消息,震惊的都摔了一个杯子,半天一句话都说不出来,随后又是惊天的狂喜。

小吉祥的开心最是纯粹,因为年纪小,不明白那些大人背后的算计,只知道自己以后要跟着贾环去独立的院子了,开心的蹦啊跳啊。

这一天是赵姨娘扬眉吐气的一天,这件事连带着,所有人见了她都略有些恭敬了,所谓母凭子归,将来贾环真是考出点啥名堂出来,那她就发达了。

等贾环进了屋子,赵姨娘只是抹眼泪,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小吉祥却不管这些,欢快的围着贾环转呀、跳呀,叽叽喳喳道:“三爷、三爷,明天我们要搬去菊香院了耶”。

其实,赵姨娘虽然在外面撒泼打诨、不可理喻,但是对下人真的还不错,尤其是以前谁都看不起她,只有小吉祥陪在身边,一直以来对小吉祥着实不错,所以这时的小吉祥是幸福的。

彩云和坠儿已经去了菊香院,并且收拾了起来,对彩云来说,来贾环屋里她是愿意的,因为宝玉身边的姑娘太多了,就算她去了,也没有出头的日子。

而且贾环素来待她不错,她来菊香院马上就是首席大丫头了,将来少不得要被抬做姨娘的,所有她现在做起事情来格外用心。

贾环还挺佩服贾政的办事效率,昨晚才说的事情,今天就搞定了。心里也暗暗佩服贾母,这老太太还真是眼光毒辣,办事果断呀。

搬院子是大事,说不得要去回了贾母和王夫人才能动身。

次日一早,贾环先去了荣禧堂,认真的给贾母磕了头,起身道:“幸得祖母垂青,让孙儿搬去菊香院读书,孙儿定然认真苦读,不辜负祖母的疼爱”。

贾母已经有些日子没有见贾环了,今天见了,果然如贾政所说,眼神坚定,竟有些风神俊朗的感觉,气质与过去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贾母对贾环道:“乖孙儿,你要好好读书,有事情尽管来寻我这老太婆,去见你母亲吧”。

贾环忙给贾母行里礼,道了一声:“是”,便往王夫人处来了。

王夫人见了贾环,恨得牙根痒痒,心里想,如今这小畜生竟成了气候了,着实可恨,但面子上却不能发作,只吩咐了几句,便打发贾环出去了。

贾环出了王夫人处,便往菊香院去了,路上他的脚步都轻快起来了,他穿越红楼世界这些时日,终于有属于自己的地盘了。

菊香院是一处二进的院子,院子虽然不大,但五脏俱全,是一个标准的四合院。

菊香院的大门在院子的东南侧,进了大门左手边是“倒座房”,便到了外院,外院东西两侧有“屏门”和“影壁”,外院正中便是“二门”,进了二门便是“内院”,内院的正前方是“正房”,正房东西两侧各有“耳房”,内院的东西两侧有“东厢房”和“西厢房”,东西厢房南侧分布的是“厨房”和“茅房”。

贾环进了菊香院,对菊香院极为满意。

彩云见贾环进来,便领着坠儿和两个婆子来跟贾环见礼,都恭敬的道了一声:“见过三爷”。

如今贾环可不比往日,菊香院渐渐有成为“香饽饽”的潜力了,原因无他,这个时代的科举在人们心中太伟岸了,今后贾环如果真的考出点名堂,他在贾府中的地位甚至可能超过宝玉。

贾府上下这些婆婆、丫鬟、奴仆都猴精着呢,所以最近都开始往菊香院凑了。

贾环免了大家的礼,便对众人说:“以后这个院子里大小事务都归彩云管,她的话,就是我的话,都记住了吗?”彩云听了贾环这番话很是激动。

众人道了声是:“是,三爷,记住了”。

贾环便让大家都散了,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去了,独留下彩云跟他进了正房,贾环对彩云说:“彩云姐姐,以后这院子就拜托姐姐了”。

彩云恭敬的给贾环行了一礼道:“三爷放心就是了,一切都在彩云身上”。

菊香院与梨香院紧挨着,宝钗知道今日是贾环搬来的日子,早早的便备下了礼物,一支胡笔,两块徽墨。

薛宝钗对薛姨妈道:“母亲,今日环兄弟搬来菊香院,以后就是邻居了,咱们少不得要去祝贺一番,方不失了礼数”。

薛姨妈道:“还是你想得周全,如今环哥不似以往,还得了老太太、二老爷看重,将来科举真考出点什么也未可知,若真是如此,贾府将来少不得要指望他,礼不能太轻薄了”。

薛宝钗回道:“是,母亲”。

宝钗与薛姨妈说完,便往菊香院去了。

却说彩云见薛宝钗进了院门,便忙上前迎接,道:“宝姑娘来了”,宝钗对彩云道:“你家三爷可在家?”

彩云道:“宝姑娘请进,三爷在东厢房读书呢,姑娘先在正房歇息,我去叫三爷”。

说着便让坠儿上茶。

贾环得知是薛宝钗来访,便放下书本往正房去了,却说这还是贾环第一次见红楼中的大女主,心里不由得有些激动。

待贾环到了正厅见到正在喝茶的宝钗,不由得有些愣神,无他,真是太美了,这红楼中“艳冠群芳”的金陵十二钗之首,果然名不虚传。

却见宝钗头上挽著漆黑油光的纂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

原著中描写宝钗:“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品格端方,容貌美丽,且天资聪慧,博学宏览”。

贾环忙上前见礼,道:“常听姨娘提起宝姐姐,说是天仙一般的人物,今日一见果然不虚”。

宝钗盈盈一笑,也回了礼道:“哪里能当得起姨娘的称赞,听闻环兄弟今日乔迁之喜,特来祝贺”,说着接过莺儿手中的胡笔和徽墨递给贾环。

贾环见是胡笔和徽墨,很是惊讶,原因无他,这个着实有些贵重了,国朝文人间素有“一两徽墨,一两金”的说法,反正在贾环眼里,他肯定是用不起的。

贾环忙推辞道:“宝姐姐,这太贵重了”。

宝钗道:“我在闺阁都听闻环哥的文采,所谓宝刀配英雄,这墨只有在环哥这才不会埋没了,将来若是春闱高中,这其中也有姐姐的功劳不是”。

贾环推辞不过,只得让彩云收了。

就这样,贾环开始继续与宝钗尬聊着,边心里想,以后这屋里一定要添置一些围棋之类的,来个人也好对弈一番,不至于在这里尬聊。

正巧这时彩云进来说:“三爷,二姑娘、四姑娘来了”。

说着,就听道小惜春有些奶声奶气的说到:“三哥哥,我和二姐姐来给你道喜来啦”。

贾环和宝钗忙起身将二人迎了进来。

迎春和惜春不想宝钗也在这里,忙见了礼,惜春道:“三哥,昨你说今日带我买糖葫芦的”。

贾环有点哭笑不得,只是昨天在贾母处随口跟惜春提了一句,今天居然还记着找来了。

因为菊香院在荣国府东北侧的角门处,菊香院有个小门外面通着荣宁街,于是贾环便让彩云带上两个婆子出去买糖葫芦去了。

薛宝钗见到这一幕很是惊奇,因为这个年代讲究长兄如父,所以大户人家的兄长都极为严格,根本不会像贾环这样这么宠妹妹的,一瞬间,有一些奇怪的感觉在薛宝钗的心头萦绕。

过了一会,便见小惜春带着五只糖葫芦回来了,给了贾环、薛宝钗、迎春每人一支,又给了彩云一支,自己留一只便坐在椅子上美滋滋的吃了起来。

大家见状都哭笑不得,惜春进来的时候,见她嘴角还有红色的糖块,明显是在外面吃了一支的。

大家聊了一会,气氛很不错,待到快午时了,宝钗、迎春、惜春等方才起身告别,贾环送至院门处,忽然叫住了迎春。

道:“二姐姐,以后你那边有什么难处,或有什么可恶婆子刁难。尽管来寻我”,又对惜春道:“你二姐姐面子薄,有时说不出口的,你这做妹妹的要来及时告诉你三哥”。

惜春眼珠子滴溜的转,好似在思考贾环今日为什么肯为二姐姐出头,但她素来和二姐姐亲近,便忙应道:“好的,三哥,我以后再见到有有可恶的人欺负二姐姐,就来告诉三哥”。

迎春此时已是红了眼眶,她是贾赦与妾室所生,和贾琏是同父异母的妹妹,母亲早早便没了,贾赦和贾琏从没有关心她过,给过她一丝温暖。

如今贾环却说今后要为她出头,让她如何不感动,一瞬间,贾环就像夜空中的流星,在迎春的心中高大了起来了。

待离了菊香院,宝钗便暗暗思量起来,都说传言不可信,没想到竟如此荒谬,今日见了贾环,哪有一丝传闻说的不堪,简直是个风度翩翩、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

尤其是最后贾环对迎春的话,简直让她打开了一扇大门,世上还有如此的哥哥,她心里想,如果薛蟠有贾环一半的好,就谢天谢地了。

贾环送离了众人,便回东厢房思索起未来的计划。

贾环细细盘算着,目前他的全部身家只有20两银子,又没有其他的进项,不管是将来的科举道路,还是应付今年后的那场巨变,这都是不够。

远的暂且不说,就说眼前,自从搬进了菊香院,无一处不需要花钱的,所谓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

去跟贾政或者王夫人开口他是不敢妄想了,所有贾环现在急缺一个赚钱的门路。

贾环毕竟是从二十一世纪穿越来的,若说赚钱的方法,他能说出很多,但是若是想出一条切合当下的赚钱路子,一时半时还真没想到。

肥皂、牙刷、玻璃、酒……都是不错选择,并且贾环也知道配方,贾环思来想去,决定还是从酿酒下手,原因无他,这个时候的酒已经普及了,大乾朝不管是文人士大夫还是普通的平民百姓,饮酒之风盛行。

只是现在的酒因为提纯技术的限制,酒体浑浊不说,度数也很低,如果将现在的酒水加以提纯后售卖,想来定然可以赚的盆满钵满。

这个想好了,就是找合作的人了,这件事靠他自己肯定是办不成的。

这个时代酿酒主要是“热酿法”,就是以谷物为原料,将谷物蒸熟,加入热水,接下来进行长时间的发酵,最后在缸里形成半固态半液态的物体,就可以过滤得到酒了。

贾环想的是,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回酒发酵,也就是将已经酿好的酒再倒回酒缸中再次发酵,再进行蒸馏,以提高酒的品质。但是这个步骤可以进行多次,次数越多,酒的品质越好。

贾环在古籍中看到过,古代所谓的“美酒三酿”,应该说的就是这个办法。

说干就干,贾环将二次发酵的方法和配方写好,打算去找薛宝钗合作这件事,顺带着也要带上王熙凤,为什么要带上凤姐呢?

贾环是这么想的,这东西两府有能力和他一起做酿酒买卖的人屈指可数,无非就是薛家、凤姐或者王夫人等人。

王夫人贾环是不去想的,与宝钗合作肯定是首选,但贾环有更深层的考虑,就是为了几年后家族巨变做准备。

王熙凤在整个贾府扮演着大管家的角色,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人物,贾环想把她绑在自己的贼船上。

至于拉着宝钗入股,一则薛家是皇商,想来卖酒的铺子作坊肯定有不少,二来薛家和凤姐可以相互制衡,谁也不会在背后黑银子。

所以贾环打定主意便先去寻了宝钗,待到了“梨香院”,贾环敲了门,开门的丫头见是贾环,便忙领了进了,贾环刚坐下,宝钗便从里间出来了。

宝钗笑着打趣道:“上午刚见过,环兄弟这么快就来串门了”。

贾环哈哈一笑:“现在跟宝姐姐算是邻居了,以后少不得要经常来叨扰”。

说着贾环便从怀里取出酿酒的方子递给宝钗,宝钗接过打开一看,吃了一惊,这居然是一份提纯酒的方子。

贾环道:“宝姐姐,可听说过美酒三酿?”宝钗家里世代是皇商,所经营中,酒、茶、布匹是大头,对这种传说中的酿酒方法怎能没有听闻?

便说到:“听说倒是听说过,只是这种酿酒方法前朝时就已经失传了,如今可能只有皇宫中尚有三酿的美酒”。

贾环道:“宝姐姐,这就是美酒三酿的法子”。

宝钗震惊道:“此话当真?”,贾环自信的点了点头道:“千真万确”。

宝钗道:“环兄弟将这等宝方拿出来,定然不会无的放矢吧”,贾环笑道:“还是宝姐姐快人快语”。

又说道:“我想拿这个方子与薛家做一桩买卖,我出这方子,占3成股,凤姐出两万两银子,也占三成股,剩下的所有运营、工坊、酒店都由薛家出,占四成,宝姐姐以为如何?”

宝钗心下震惊,想道:“别看这环老三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却有如此气魄”,便道:“这件事我还需与母亲商议”。

贾环便道:“那宝姐姐尽快与薛姨妈商议,我这边去寻凤姐,下午晚些时候再到梨香院寻姐姐”。

贾环说完便起身出去了,临到院门,对宝钗说:“宝姐姐,贵府上酒肆作坊想来应该不少,这两日可以寻个可靠之人验证下”,说着便出了梨香院。

待贾环走后,薛宝钗便到里屋,将刚刚贾环所说的告诉了薛姨妈,说道:“母亲,以为环哥的这桩生意如何?”

薛姨妈也震惊道:“环哥他真有美酒三酿的方子?”,薛宝钗便将贾环所写的方子递给了薛姨妈,并道:“环兄弟临走的时候让我找一个可靠的伙计去工坊中验证一下”。

薛姨妈道:“正是,如果真是美酒三酿的方子,那就是暴利了”,说完便对身边的贴身婆子说:“将这个交给赵管家,让他按这个方子试一试,告诉他千万不可走漏了风声”。

却说贾环来到凤姐处,正巧贾琏也在家,凤姐见来的是贾环,很是惊奇。

对贾环说:“这可是稀客,今儿环哥怎么得空来我这里儿”。

贾环对贾琏、凤姐道:“琏二哥、二嫂子,今儿弟弟来想跟二位做一笔买卖”。

说着便把美酒三酿的方子,以及与薛家谈的事情与贾琏和凤姐说了。

凤姐吃惊道:“真的是美酒三酿之法?”

凤姐何等精明,当然知道这“三酿之法”如果是真的,日进斗金也不为过。便对贾环说:“若真如此,如何入股?”

贾环道:“我出这方子,占三成股,琏二哥与二嫂子出两万两银子,也占三成股,剩下的所有运营、工坊、酒店都由薛家出,占四成股,二哥与二嫂子以为如何”。

贾琏道:“这件事,薛姨妈允了吗?”

贾环道:“没有十分准,也有八分准了,薛家这两日在验证这个方子,应该快出结果了”。

凤姐行事也是果断,当即便道:“这事若薛家做了,这两万两银子我和你二哥出了”。

贾环心下大喜,暗道这事八成是妥了,便对贾琏和凤姐说:”二哥、二嫂子,那我这就去薛姨妈那里,把这事敲定了,二位等我的好消息“。

贾琏和凤姐道:”快去吧“。

待贾环走后,凤姐对贾琏说:”这环老三如今当真是好气魄,张口便是两万两银子,看来如今真是改性子了“。

贾琏道:”这事咱们先不管,若那方子是真的,那可真真是发财了“。

却说贾环从凤姐处出来,便往梨香院来了,待见了薛宝钗,贾环便问道:”宝姐姐,薛姨妈怎么说?“

宝钗道:”母亲已经差人往工坊去了,若方子没问题,这是买卖薛家同环兄弟做“。

贾环心下大喜,说道:”好的,那就静等宝姐姐的好消息了“。

贾环和宝钗谈完后,便回了菊香院,心里盘算道:”薛家做生意应该不用忧心,这酒开始卖后,说是可以日进斗金都不为过,想来以后应当不用为银子发愁了,接下来就是安心科考了“。

却说薛家的工坊,赵管家在工坊中,与一众酿酒师都处于狂喜之中,按照贾环的方子,居然真是提纯了酒水。

众人都确信,新提纯的酒,就是三酿的美酒,赵管家拿着新提纯的酒,飞快的就来给薛姨妈汇报了。

即将跳转全文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常读,不代表Tk小说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