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小说超时空:朱元璋爱来我的书店看书推荐_主角朱辰朱元璋小说新热门小说

Tk小说网

朱辰朱元璋是小说《超时空:朱元璋爱来我的书店看书》的角色人物,是由作者楚山孤写的一款历史脑洞类小说。目前小说连载中,以下是小说《超时空:朱元璋爱来我的书店看书》的章节内容

爆款小说超时空:朱元璋爱来我的书店看书推荐_主角朱辰朱元璋小说新热门小说

注意看,这个身材修长,英俊帅气的年轻人叫朱辰。

朱辰在大城市打拼了好些年,主要在教育机构从事教育培训工作,工作忙,压力大,一天到晚像个陀螺一样转,不过倒是赚了些钱。

这两年,教育培训行业不再像以前那样景气,最关键的是,朱辰倦了。

他厌倦了那种工作占据了全部的生活。

而且,他也一直也没有留在大城市的想法,他不喜欢大城市那种快节奏的生活,因为那让他感觉,生命都被加速了。

一个人的生命其实是那么的美好,朱辰觉得,相比于无尽的欲望,更应该去感应生命的美好。

所以,前些年积攒了一些钱之后,朱辰并没有选择在大城市买房,而是选择回到了家乡,一个金陵城边上叫做栖霞的小镇。

朱辰家在栖霞镇有一处老宅,听爷爷辈说,这处老宅有相当长的历史,甚至他们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传下来的,经过几次翻修,成了现在的模样,传到了朱辰的手中。

朱辰便将这处老宅收拾整备,开了一家书店。

用老宅改造成的书店古色古香,非常的有韵味。

书店名叫知行书店,寓意知行合一。

开书店也许是很多人的梦想,但现实永远没有想象中的美好。

因为在现在这个时代,能够静下心来看一本书的人太少了,手机上面碎片化的娱乐几乎占据了大部分人工作之外时间的全部,就算是阅读,也大都通过手机端进行。

看实体书的人很少了,更何况是在一个小镇上。

所以,书店的生意寥寥。

不过,朱辰也无所谓,因为他本来就不是为了赚钱。

朱辰从小就喜欢阅读,开一间拥有读不完藏书的书店是他从小的梦想,说得直白点,还是没有经济压力。

没有结婚,没有买房,家境也还可以,手里还有一笔存款。

所以,朱辰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每天泡在书店里,喝喝茶,看看书,感受书中的浩瀚世界,与中外古今的圣贤对话,生活平静且充实。

当然,偶尔也会感到寂寞。

但是寂寞也有寂寞的味道,可以让人感受时间的漫长,思考更多的东西。

朱辰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

闲暇时,他还在一个叫做番茄小说的小说网站创作小说,是他喜欢的历史小说,可以表达他想表达的东西,也能和读者们交流。

所以,朱辰的生活其实挺充实。

不过在这段时间,书店里倒是来了一个古装打扮的中年人。

中年人身材高大,器宇轩昂。

朱辰对于中年人这身打扮倒是不奇怪。

因为他的书店就靠近景区栖霞山,景区经常有人穿着古装配合别人拍照的。

类似于景区常见的孙悟空猪八戒等,因为这里是临近六朝古都金陵城,所以有人扮成古人模样并不奇怪,扮成朱元璋的都有好多。

而且现在这个社会,穿什么出去都不会有人觉得奇怪,女人可以穿古装汉服,男人当然也可以穿古装汉服。

什么我是秦始皇,v我五十,助朕回宫,封你为大将军啊等等。

只不过朱辰看这个人倒是蛮用心的,身上的服装做得挺逼真。

而且这个古人打扮的中年人看书也是看得十分的入神,经常一看就是一下午,有时候看到书店关门才离开。

因为店里经常都是只有他一个人,所以朱辰也暗中观察过。

这个中年人一开始来书店的时候,就显得很震惊,震惊过后是惊喜,就像是发现了宝藏一样,看得出来是个爱书之人。

然后中年人就开始在书架上找书。

一开始是没头绪的看,而且看样子看得非常的慢,不知道是看不懂还是什么原因,许久才见他翻一页纸。

现在,中年人似乎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类型,社科人文类的书籍。

不过仍旧看得很慢。

而且有时候会很激动。

时间久了,中年人偶尔也会和朱辰搭上了一两句话。

有一次,中年人想要买本书,不过忘了带钱,朱辰倒是不跟他计较,让他先带回去,回头再拿钱来也行。

但是后来突然又不买了,不知道怎么回事。

朱辰也没有问。

估计是囊中羞涩吧,现在是旅游淡季,这样在景区配合人拍照估计赚不了几个钱,而且中年人看着像是有家室的,平时生活压力大,偶尔来这里看看书,恐怕是他最大的享受吧。

所以有时候,朱辰还提供免费的茶水给他。

这天。

中年人又来了。

他好像找了一本明史,看得异常的投入,时而眉头紧皱,时而长声叹息,时而怒目圆瞪。

突然。

砰!

中年人猛地一拍桌子,低声骂道:

“混账东西,怎么是老四登上了皇位?”

这时,朱辰也听到了这边的动静,便端着茶水走过来,问道:“老黄,怎么了?”

中年人也知道自己刚刚有些失态了。

“呼——”

被叫做老黄的中年人长呼了一口气,勉强挤出一个歉意的笑容:“朱先生,刚刚看书看得有些激动,抱歉,打扰到你了。”

朱辰笑笑,道:“没事。”

说实话,他也理解,有时候看书看得投入了,确实会和书里面的人物或者情感产生共鸣。

可是……

你看个明史也能看得这么激动吗?

朱辰给老黄倒了一杯茶水后,一边往回走,一边心中想着。

这时,却听老黄出声叫住了他。

“朱先生……”

朱辰回头,道:“叫我小朱就好。”

只见老黄点了点头,随后皱着眉头问道:“朱先生,你说,这书里面说的都是真的?”

老黄一边说着,一边指了指手中的那本厚厚的明史。

朱辰一怔。

“当然,这是历史。”

“可是……你看,你觉得朱元璋真长书里面的这个样?”

朱辰哑然……

老黄指着《明史》里面的一张配图。

只见配图里的朱元璋长了一张猪腰子脸,下巴特别长,颧骨特别高,脸上还有麻子,这个长相,不仅仅是难看了,可以说甚是丑陋。

老黄的话倒是把朱辰给问住了。

沉吟片刻。

朱辰坐到了老黄的对面,徐徐道:

“虽然说我没见过朱元璋,但是我觉得,他应该不长这样。”

“为什么?”

老黄紧盯着朱辰,想要得到朱辰的答案。

朱辰道:“你看啊,如果朱元璋真的长得这么丑陋,那么当初朱元璋投奔郭子兴的时候,在一开始,是被郭子兴的手下当作奸细抓起来的。可是当郭子兴见到朱元璋本人时,却直接将他留在自己的身边当亲兵,最后还毫不犹豫地把义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

“当时的朱元璋,刚刚从皇觉寺还俗,穷困潦倒,什么都没有,你说,如果朱元璋真的长得这般丑陋,郭子兴会直接要他做亲兵?还会把疼爱的义女嫁给他?”

对于朱辰的解释,老黄满意且深以为然的点头。

朱辰的话似乎深得他的心。

朱辰继续道:“而且,朱元璋一生子嗣众多,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不说全部,但肯定会有部分儿子遗传朱元璋的长相。然而,据其他后世明朝皇帝的画像来看,朱元璋的后人个个仪表堂堂,并未出现类似鞋拔子脸的怪异长相,这显然不合常理。”

“所以,朱元璋长得好不好看另说,但可以肯定的是,绝不会像画像上的这般丑陋。”

“嗯。”

老黄露出不能再赞同的表情:“朱先生言之有理!”

沉默片刻,老黄又问道:“可是,为什么史书上的朱元璋画像会这般……丑陋?”

朱辰回道:“因为,历史从来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凡是王朝更替,都逃不过一个规律,那就是当朝者在推翻前朝政权后,首要的第一件事自然就是要篡改前朝历史,尽可能的抹黑前朝文化,以达到当朝政权上顺天意,下合民心的目的,从而彰显当朝政权的合法性。”

“尤其是明朝之后的王朝更为特殊,它由北方来来的女真族建立,对于中原文化来说,他们是外族,这就使得他们比以往朝代更需要证明自己政权的正统性。所以,朱元璋的丑化,极大可能是后面的女真政权故意而为之。”

听了朱辰的分析,老黄再度深以为然的点头。

他发现这个朱先生,不仅年轻,人好,说话好听,而且学识渊博。

于是,老黄又追问道:“既然这样,那燕王朱棣以藩王的身份起兵造反,最终成功篡位,会不会也是后面王朝的故意抹黑呢?”

“……”

朱辰有些无语。

这个老黄的脑洞未免有些太大了吧?

丑化朱元璋画像这个事确实是不好说,但是朱棣靖难成功,篡位称帝之事,这还能是抹黑编造的?

他感觉这个老黄有些奇怪。

你说他是文盲嘛,那肯定不是,文盲也不会进书店了,但你说他不文盲吧,好像有些初中生都知道的东西,他愣是不懂。

难道说他没有上过初中?

嗯……

也不是没有可能。

兴许是以前小时候太苦没能上学,后来自学了一些东西,现在找到了自己的书店,就如同找到了宝藏,可以说已经是书店最忠实的读者了。

不过他这个质疑,从朱元璋画像开始,再到朱棣篡位,也算是脑洞大开了。

朱辰却是摇了摇头,否定了老黄的说法:

“这么重大的事情肯定假不了。”

听了朱辰肯定的回答,老黄的的脸色阴晴不定,十分的复杂,似乎有愤怒,也有哀叹,还有悲怆……总之五味杂陈。

朱辰也搞不懂,这个老黄看个明史,咋就代入感那么强呢?

好像他就是书中的人物一般。

不过朱辰倒是蛮欣赏老黄看书的态度。

沉浸,较真,敢质疑。

好一会。

老黄似乎回过神来了,徐徐道:“也就是说,洪武十五年五月初一,皇太孙朱雄英薨逝,洪武十五年八月,皇后马氏薨逝,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太子朱标……薨逝,独独留下朱元璋这个老不死的苟延残喘,这些……都是真的?”

“嗯。”

朱辰点了点头:“当然,这些都是历史大事件,基本上不会有差。”

听罢朱辰的话,老黄好似遭遇晴天霹雳当头一击,又好像被人从头到脚浇了一盆凉水,全身麻木,久久不能回过神来……

洪武三年四月。

朱元璋在大朝会上提出了分封藩王,拱卫大明边疆的政策,但是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

一位叫做叶巨伯的文官,更是当场冒死进谏。

“皇上,臣冒死进谏,封王万万不可啊,汉高祖刘邦封王致七国之乱,之后的西晋又是八王之乱,唐玄宗遍设藩王,最后又是安史之乱,以史为鉴可以知更替,历史的一桩桩一件件藩王之祸都再告诉我们,万不可封王啊,皇上,分封逾制,祸患立生啊!”

“若是皇上坚持封王,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其地而夺之权,则起其怨,如汉之七国,晋之诸王。否则恃险争衡,否则拥众入朝,葚则缘间而起,防之无及也!”

朝堂上,叶巨伯说的言之凿凿,大义凛然。

但是,朱元璋却是气急败坏,龙颜大怒。

“公然挑拨皇家骨肉亲情,罪该万死,取咱的金弓来,乱臣贼子,当受咱一箭!”

朱元璋在大朝会当场,就想要一箭射杀这个叫做叶巨伯的臣子。

不过,最后朱元璋还是强行忍住了。

在大朝会上射杀臣子,这恐怕是千古未有之事,而且当场就有其他大臣站出来劝谏道,大朝会上现血光之灾,这是极不吉利的事情。

朱元璋这才作罢。

但是,叶巨伯虽然没有被当场射死,但仍旧死罪难逃,直接被朱元璋命人押入刑部大狱,听候处置。

而封王戍边之策也没有因此取消,朱元璋反而更加坚定的推行。

因为叶巨伯一事,朝堂上没有人再敢诸多言语,但是朱元璋知道,他们当中还是有不少人对封王戍边之策颇有非议,特别是那些文臣们。

就连马皇后,也都因为朱元璋在大朝会上想要射杀臣子不成,直接打入大牢的事情,对朱元璋多有怨言。

老夫老妻,陷入冷战的状态。

这一切,都让朱元璋心里很不痛快。

封王戍边之策,并非他临时起意,而是他翻阅了无数历史书籍,借鉴历史上的各种封王政策,苦思冥想而得的政策。

可是为什么就没有人能够理解他。

他们只是看到了藩王的危害,难道就没有人看出封王戍边的好处吗?

可是,作为皇帝,又不可能主动跟臣子去辩解这些东西。

朱元璋心情郁结。

于是,他便将政务丢给太子朱标,一个人到栖霞山的行宫住上一段时间,放松一下心情,也让这场封王风波悄然平息。

栖霞山的行宫。

这处行宫在开国的时候就已经建成了,但是开国这几年,朱元璋忙得跟陀螺似的连轴转,哪有时间过来享受享受?

所以,栖霞山的行宫自建成以来,朱元璋就几乎没有来过。

现在朝局基本平稳,再加上封王这档子事,朱元璋这才想着要过来住上一住,清静清静。

来到行宫,朱元璋好好的睡了一觉。

第二天终于难得的睡了一个懒觉,起来洗漱完毕吃过早饭后,朱元璋便想着要去书房看看书,他这是第一次去他的行宫书房。

然而……

当他打开书房的门时,整个人却如遭雷击,眼睛圆瞪,就像是见了鬼一般。

只见他的书房里,一片敞亮。

屋内的光线很好,在柔和的光线下,屋子里摆放着一排排整齐的书架,书架上同样是整齐的摆放着一本本书。

在书架的旁边,摆放了几张古色古香的桌椅。

这显然是给人看书用的。

可是……

这样样式的桌椅,他保证是第一次见。

如果说,这个书房是当初做出来的就是这样,他到底还是能够接受,但,最诡异的是,他的书房里,竟然还有一个年轻人。

而且年轻人的打扮,也和他见过的所有年轻人的打扮不一样。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真的是他的书房?

朱元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揉了揉眼睛,可是一切依旧没有改变。

做梦吗?

朱元璋用力掐了自己一把,疼痛感是那么的真实。

不仅疼痛感,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

这个时候。

书房里的年轻人也发现了愣在门口的他,看了他一眼后,只是对他微笑的点了点头,并没有多说什么,继续看自己的书。

看得出来,年轻人并没有恶意。

神仙?

妖怪?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朱元璋满腹疑惑,满脑子都是问号。

“咕噜。”

朱元璋咽了一口口水,稳住心神,尸山血海都走过来了,他怕过啥?于是,他决定进去一探究竟。

进入书房,朱元璋在一排排书架间穿行。

书架上面一排排整齐码放的书籍,很快便吸引了他的注意。

他从书架上随便拿下了一本书,看了眼书名,只见书名叫做《化学是如何改变世界的》,光是名字都把他看得一愣。

而且……

他发现书本里面的字和他平时所用的字虽然相似,但也不尽相同,那是一种简化版的汉字。

这类简化版的汉字,其实古早就有出现了,主要应用在一些书法作品里。

就像是最有名的书法作品,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里面就用了很多简化字,无论古今都能看得懂。

还有在一些行草的书法作品里,书法家们为了书写更加顺畅,简化字也是经常出现。

所以,对于通篇的简化字,他勉强能够看得懂。

但是,对于这些文字表达出来的内容,他发现自己竟是看不懂。

他自问不是学富五车之士,甚至从小都没得读过书识过字,但是在后来有条件之后,他猛补恶补知识,绝对算的上是颇有见地和学识。

可是现在……

书上面的知识对于他而言,就像是看天书一样。

难道真的是天书?

那个年轻人是仙人?

朱元璋心头巨震,他完全搞不清楚现在的状况,这里明明是自己的书房,怎么好像联通到了另外一个地方?

他一定要搞清楚这其中的诡异,否则他心中难安。

放下看不懂的天书,朱元璋继续寻找,他想要寻找他看得懂的书籍。

终于他找到了一本。

《西游记》。

朱元璋看了一会,搞懂了这是一本神魔志怪类小说,他一时间竟是看入迷了。

“这位先生,不好意思,我要关门了。”

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流逝,那个年轻人向他走来,并告诉他,他要关门了。

“哦,哦……”

朱元璋现在还搞不懂对方的身份,不过看起来对方似乎是这个书屋的主人。

既然人家这么说了,他也没有继续留下来的理由。

出了门,朱元璋惊奇的发现,他又回到了他在栖霞山的行宫。

朱元璋一阵恍惚。

门内门外,仿佛是两个世界。

朱元璋走了两步,突然想到什么,转身再去推那个门,却发现门被锁住了,根本就不去,只能等待第二天开门。

他的书房好像被人占了?

朱元璋没有睡好,一整晚几乎都在想这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第二天。

朱元璋在门口等到了午时,书屋终于才再次开门。

“这么早?”

书屋的主人有几分惊讶,不过却是微笑着打招呼。

“啊?是啊……早。”

朱元璋心中有无数疑问,但是他不敢轻易暴露身份,也不敢过多询问,因为还不知道对方身份,也不知道对方是敌是友,所以只是点头回应。

书屋的主人也不管他,自顾自的在自己的位置上泡茶,看书,敲打自己的东西。

朱元璋这一次并没有继续沉浸在《西游记》的世界里,而是继续寻找其他书籍。

相比于让他沉迷的《西游记》,他感觉有更重要的东西等着他。

果然。

终于让他找到了,他想要的书。

《史记》。

这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这是一本传世的历史巨著。

这也是朱元璋之前读得最多的一本书之一,他对书里面的内容可以说是如数家珍。

没想到,这里竟然也有这本书?

朱元璋有些迫不及待的翻开《史记》,发现里面除了文字是使用简化过的汉字以外,和他以前熟读的《史记》,竟然一模一样。

怎么会这样?

难道说,这里还是原来的大明?

可是不对呀,这里明明很多东西和大明的都不一样。

朱元璋整个人都是懵的。

一连几天,朱元璋每天都来这里。

渐渐地。

他也摸出了诡异书房的一些规律。

书房一般是每日午时开门,然后晚上酉时关门,里面的书,有一小部分是他看过的或者听说过的,比如《史记》,比如孔孟经典等,但更多的书,他别说看过了,就是听都没听过,甚至好多看都看不懂。

而且这里的书都是分门别类的摆放。

他看得懂的那一小部分书,大多集中在一个叫做历史人文类的书架。

然而……

就在前两天,他就在这个历史人文类书架上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一本让他瞬间瞳孔放大的书。

《明史》。

明史?难不成是咱大明的历史?

明史?难不成是咱大明的历史?

朱元璋捧着这本厚厚的《明史》,心头扑通扑通的狂跳,手都忍不住的在颤抖。

“吸——”

朱元璋深吸了一口气,缓缓翻开手中的《明史》。

《明史》第一卷便是太祖本纪。

“太祖开天行道……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

仅仅是第一句话,朱元璋已经如遭雷击,呼吸急促,楞直的两只眼睛发痴地看着书本上的字,不敢相信那是真的。

这真的是他大明的历史?

朱元璋稳住心神,开始去读书里面的内容,因为是简化字的原因,所以他读得很慢。

书里面关于的本纪,内容和他的经历大抵是相符的。

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至正四年,大饥疫,一个接着一个亲人惨遭饿死,留下他一个孤苦伶仃,最终进入皇觉寺为僧……

就是书里面配的插图,也就是他的画像,看得朱元璋直皱眉。

什么鬼?

他怎么会长这个鬼样子?

不过有一件事,他基本可以确定了。

这本《明史》的的确确是他大明的历史。

可是他的大明明明刚立国三年,怎么就有一本这么厚的《明史》了?

难道说,他的大明已经成为了历史?

这里到底是哪?

那个年轻人又是谁?

朱元璋满脑子的问号。

思索良久。

最终,朱元璋终于想到了一个可能,那就是这里是后世。

因为经过了他这些天的观察,在这里,大明以前的历史和他在洪武三年看到的是一样的。

而大明在这里也成为了历史。

而且除了大明的历史以外,这里还有好多他看不懂的书籍,那些应该似乎后世的书籍。

想通了这一点,朱元璋越想就越觉得是这样。

他在栖霞山行宫的书房,竟然联通到了后世的一个书屋,这简直就是匪夷所思。

朱元璋虽然搞不懂为什么会这样,但是,此时的他,却是异常的激动,一股老血直冲脑门,让他微微晕眩。

这让他如何不激动?

要知道,现在在他手中的,可是整个大明的历史啊。

也就是说,他可以提前看到整个大明的历史。

历史上,多少先贤帝王想尽一切办法,都想要窥见未来的一角,奇门遁甲,占卜问卦,无所不用其极。

但是现在,整个大明的历史,都在他朱元璋的手中。

朱元璋捧着这本《明史》,就像是捧着一个稀世珍宝,激动得浑身都在微微颤抖。

好长一会时间,朱元璋这才渐渐的平静下来。

平静下来的朱元璋,走到那些供人阅读的桌椅那边坐下,郑重其事的缓缓翻开《明史》,认真的看起来。

《明史》很厚,朱元璋看得很慢。

可是……

太祖卷才看到一半,朱元璋的情绪就犹如过山车,忽上忽下,一会瞠目结舌,一会潸然泪下。

洪武三年前面的部分,虽然也足够的传奇,谁能想到一个最底层的烂泥,有一天能够登上那个最尊贵的位置,成为九五之尊,但是这些他都已经经历过,而且还是作为主角,所以也就不奇怪了。

但如果是他还在放牛或者做和尚的时候,告诉他,他未来要成为皇帝,估计打死他他都不信。

洪武三年后,这些都是朱元璋还没有经历的。

所以,后面的这些,朱元璋看得很仔细,同样也令他心惊肉跳,特别是短短的两句话,让他如遭当头棒喝,脑袋一阵眩晕之后,更是潸然泪下。

洪武十五年,八月丙戌,皇后崩。

洪武二十五年,夏四月,丙子,皇太子标薨。

他最珍视的两个人,竟然都走在了他的前面。

特别是朱标,最让他悲痛。

这个他最疼爱的,也是最寄予厚望的嫡长子,最终竟然没有登上皇位,便英年早逝。

朱元璋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当看到大明下一位皇帝的本纪时,朱元璋突然又变得怒不可遏。

皇孙朱允炆登上帝位,这无可厚非。

可是……

接下来怎么就变成老四了?

老四举兵谋反,竟然登上了帝位?

看到这里,朱元璋终于忍不住拍案而起:“混账东西,怎么是老四登上了皇位?”

朱元璋一生最珍视的就是家人,自己力排众议,坚持封王,为的就是利用朱家子孙拱卫大明的同时,让朱家子孙都能承蒙祖荫,同时也定制下各种规矩,避免藩王造反。

但没想到,在他驾崩后仅仅四年的时间,燕王朱棣竟然就举兵造反,而且还造反成功了?

怎么可能?

他不敢相信这一切是真的。

就像是当初还在给地主家放牛或者在皇觉寺当和尚的时候,告诉他,他未来要成为皇帝一样,他不会相信这是真的。

然而……

也就是他这一声忍不住的怒骂,把书屋的主人引了过来。

书屋的主人前些天与他也有过一些简单的交谈,让他颇有些意外的是,书屋的主人也姓朱,而且书屋的主人对于他的到来,似乎并不感到意外。

在没有彻底搞清楚情况之前,朱元璋不想暴露了自己的身份,于是谎称自己姓黄,见对方叫自己先生,朱元璋也顺势叫对方朱先生。

先生从古至今都是一种尊称,再加上书屋里面的书他大部分看不懂,所以叫对方一声先生不为过。

朱先生告诉他,书上面关于朱元璋的画像也许是后世王朝抹黑的,但是,像朱棣造反称帝这样的大事,绝对是假不了的。

还有马皇后和朱标的死,也是一样,假不了。

这一切都是真的?

朱元璋一时之间精神受到巨大冲击,处于恍惚的状态之中。

“老黄,老黄,怎么了?”

朱辰叫了两声,朱元璋这才回过神来。

朱元璋看着朱辰,有些愣愣的道:“难道,咱……不,朱元璋真的错了吗?”

朱元璋一生要强。

也正是因为他这样的性格,让他拥有卓越的领导才能,最终以最底层贫农的身份登上帝位,创造了千古未有之奇迹。

登上帝位的朱元璋更是说一不二。

在后来撤掉宰相一职之后,朱元璋已然是朝纲独断。

就像这一次的封王戍边之策,叶巨伯冒死进谏,朱元璋差点就忍不住当场将其射杀,最后虽然没杀,但也直接被打入天牢,让满朝文武不敢再有二话。

然而……

来到栖霞宫放松心情的朱元璋,竟然在书房中,似乎来到了一个未来的书屋。

在这里,他看到了《明史》。

这才刚刚看完他的本纪,朱元璋就已经接二连三的遭受重创。

再看到燕王朱棣造反成功,登上帝位之后,朱元璋更是彻底破防了。

难道说,他坚决推行的封王戍边之策,真的错了吗?

朱元璋忍不住问向书屋的主人朱辰。

在这里,朱元璋放下了自己的帝王身份,所以说起话来并没有那么多的顾忌。

而朱辰则被朱元璋没头没尾的问题搞得有些不明所以。

朱辰就算脑洞再大,也不可能想得到,坐在他对面的是一位真的古人,而且还是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想了想。

朱辰道:“每个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会做对做错一些事情,皇帝也不例外,不知道你说的是哪一件事?”

朱元璋道:“咱说的是,朱元璋的封王戍边之策,难道真的错了吗?”

“嗯,从结果上来看,确实是错了。”

朱辰点了点头,随后话锋一转,道:“但是呢……”

见朱辰说到一半停了下来喝茶,朱元璋忍不住追问道:“但是什么?”

朱辰喝了一口茶后,道:“但是,我们也不能简单的用对错来评判朱元璋的封王戍边之策,我们应该站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去看待这个问题,依我之见,朱元璋定下封王戍边的政策,绝非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说单纯的想要给儿子们封王,相反的,这道封王戍边的国策,应是朱元璋通过深思熟虑,总结了历朝历代对于边关的统治经验,并加以改良完善而得。”

闻言,朱元璋原本黯淡下去的眼神不由得一下子亮了起来。

他没有想到,他感觉满朝文武都不能理解他的封王戍边之策,就连史书都证明他的政策是失败的,而一个后人反倒设身处地,尝试着去理解他。

不过朱元璋并没有表露太多,而是继续问道:

“何以见得?”

朱辰没想到这个老黄对历史这么感兴趣,不过这也正常,历史是人类发展的一个过程,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一部分,每一个人也都在创造着历史,其中充斥着所有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是所有人类共同参与并创造了一段有一段可歌可泣,亦或可悲可叹的历史。

所以,历史永远都让人着迷。

朱辰对历史也很感兴趣,而且他自己在写一本历史小说,所以在这一方面也颇有些研究。

“如果我没记错,朱元璋第一次提出封王戍边这个国策是在洪武三年,当时,前蒙元的势力虽然已经被明朝驱赶到了岭北以北,但仍旧非常活跃,时不时南下烧杀抢掠,他们甚至对中原一带还怀着卷土重来之志,虎视眈眈,总的来说,大明北方的边患未消,对大明依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朱元璋提出封王戍边之策,应该是效仿了春秋战国时期‘诸王靖边,尊崇天子’的政策,也就是说,诸王对外侵夺蛮夷的土地,对内遵从天子的做法。”

“如此一来,朱元璋在实现给自己儿子封王的同时,也利用自己的儿子去对抗北方的残元,而北方的残元乃至游牧民族想要侵扰中原,就必然要先过诸王这一关,甚至,诸王还有可能去侵夺他们的牧场领地,让他们不仅无暇南顾,而且还有可能被诸王消灭。”

朱元璋表面上深以为然的点头,但实则心中剧震。

《明史》上有关于他封王的记载,但也仅仅只有一句话:“夏四月乙丑,封皇子樉为秦王,棡晋王,棣燕王,橚吴王,桢楚王,榑齐王,梓潭王,杞赵王,檀鲁王,从孙守谦靖江王。”

没想到,朱辰竟然把他心中所想,基本上说了出来。

虽然不全部,但也七七八八。

这个时候,只见朱辰起身,去拿过来一张地图。

看到地图的那一刻,朱元璋的呼吸都有些停滞了。

好详实的地图!

他从未见过如此之大,描绘如此之精细的地图。

他是马上得的天下,当然知道地图的重要性,孙子兵法中有言:“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可见,拥有一张如此精细的地图,对于行兵打仗,那将是莫大的助力。

朱元璋眼中火热。

朱辰倒是没有注意到朱元璋有些异常的反应,而是指着地图道:

“老黄,你看这里,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分封的九大塞王,他们都如何分布?”

朱元璋惊讶的看了一眼朱辰,没想到朱辰连九大塞王的布局都看出来了。

他半自语的徐徐道:“设东胜城于三降城之东,与三降城并,东联开平、独石、大宁、开元,西联贺兰山、甘肃北山,通为一边,地势直,则近而易守。”

“九王皆塞王也,莫不敷险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肃清沙漠,垒帐相望。”

话音落下,书屋里陷入奇怪的安静中。

“怎么了?”

朱元璋看向愣住的朱辰。

朱辰咽了咽口水,惊讶的道:

“老黄,你……”

他原本以为这个老黄是个连一些初中知识都不太懂的大老粗,没想到一出口,竟然说出这么有水平的话来。

知晓朱辰的意思,朱元璋笑笑,道:“我平时就爱看这类的书,所以粗粗懂一些。”

都是专业名词和简洁的古语,就全面概括出了朱元璋的封王戍边之策的全面布局,这叫粗粗懂一些?

你说你是朱元璋,说不定还真有人V你五十,助你回宫。

看来这老黄,还是挺有些水平的呀。

不过正是因为老黄有水平,朱辰这才来了谈话的兴趣。

否则对牛弹琴,弹一次装装逼还可以,弹两次就会开始厌烦了。

朱辰颇有兴致的道:“所以说,朱元璋对于封王戍边之策其实考虑得很成熟,很全面了,但是,他却忽略了极其重要的一点。”

“但是,朱元璋却忽略了极其重要的一点。”

朱元璋闻言一怔。

他原本还是颇为得意的,因为朱辰能够理解他的意图,只要能理解他的意图,就会知道,他这个封王戍边之策实则是一个相当了不得的战略。

而且朱辰拿出地图来跟他说,显然他的空间战略布局朱辰也都看出来了。

不简单。

这个朱辰真不简单。

朱元璋颇有一种伯牙遇上子期的知音之感。

可是,朱辰话锋一转,又说自己忽略了极其重要的一点?

到底是朱辰没有彻底理解自己意图,还是他真的看出了什么漏洞?

朱元璋皱着眉头,尝试问道:“是朱元璋没有考虑到限制藩王造反的情况吗?”

“不是。”

朱辰摇头道:“对于这一点,朱元璋其实已经考虑了,而且考虑得很充分,在分封的时候,朱元璋就立下规矩,凡受封诸王必须离开京城到封地就藩。就藩之后,不允许各亲王之间有任何的私自往来,即使是入朝面圣,诸王也不能同时前来,必须一王离开京师后,另一王才可启程返回京师。”

“所以,诸王就藩之后,互相之间断绝联系,且不能轻易回京,这对于朱元璋而言,可以说得上是与自己的儿子们‘生离死别’。但即使这样,朱元璋的封王戍边之策最终却未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朱辰的话,让朱元璋陷入了沉默之中。

“而且,你看这里。”

朱辰指着地图对朱元璋道:“朱元璋的布局除了九大塞王对外形成共御蛮夷的坚固防线以外,对内又何尝不是形成互相牵制之势,藩王之间不允许私通,只要有一家藩王反,朝廷可以联合其他藩王迅速形成瓮中捉鳖之势,轻松平定叛乱。”

“所以,只要不是半数以上的藩王联合造反,朝廷几乎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听罢,朱元璋露出不能再赞同的表情。

可以说,朱辰将他封王戍边的整个谋篇布局全都给读透了。

诚然。

他也觉得自己该考虑的都考虑了,可是为什么封王戍边之策,在他死后仅仅就坚持了四年时间,便土崩瓦解。

为什么?

难道说他真的忽略了极其重要的一点?

可究竟是哪一点?

朱元璋看向朱辰,一脸诚恳的道:“那请问先生,朱元璋究竟忽略了哪一个极其重要的点呢?”

朱辰回道:“朱元璋忽略了他的继承者。”

“他的继承者?”

朱元璋闻言一下子眉头皱成了一个川字,一脸不解。

只听朱辰继续道:“朱元璋虽然有着长远的战略目光,想要用自己的战略布局,给朱家子孙封王的同时,还想要保大明的子孙后代能够免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一举两得,但是,他的继承者不见得每一任都有他那样的战略目光。”

“因为,只要是世袭的皇位,就没有人能保证每一任皇帝都是明君。”

“而朱元璋后面的继承者中,只要有一任皇帝没有足够的战略目光,他就有可能不理解朱元璋的意图,因为去破坏朱元璋的布局,只要破坏了其中一环,就会使得原本环环相的布局被破坏,朱元璋所布下的一切也都将会被毁于一旦,甚至因此反噬大明。”

“事实上也很不幸,朱元璋的第一任继承者,就已经没有什么长远的战略目光了。”

朱辰的话,让朱元璋表情逐渐凝重。

朱辰倒是表情轻松,因为他只当是关于明史的一次普通聊天与探讨。

在喝了一口茶之后,朱辰继续道:

“因为朱标的英年早逝,所以朱元璋的第一任继承者是朱标的庶子朱允炆,朱允炆虽然继承了朱标的仁孝,但却没有他父亲的手段,在政事上更是仁柔少断,轻信他人。”

“事实上,年迈的朱元璋也看出了这一点,他对朱允炆并不满意,曾一度想要更换太子,后因翰林学士刘三吾的再三劝谏,朱元璋才因此作罢。”

“作为朱元璋第一任继承者,朱允炆非但没有能够理解他皇祖父的良苦用心,甚至还否定了他皇祖父的布局,所以,朱允炆不仅没有贯彻封王戍边的政策,而且刚一继承皇位,便开始着手削藩。”

“朱允炆先后废除多位亲王,先削周王朱橚,将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化,再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齐王朱榑被软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两个月后,又削岷王朱楩,废为庶人,徙漳州,最后将矛头对准燕王朱棣。”

朱辰风轻云淡的侃侃而谈,而朱元璋的呼吸开始变粗,桌子底下的拳头已经捏紧了,指甲甚至扣进了肉里。

对于现在的朱元璋而言,这些都是没有发生的事。

但是,这些事都已经被记录在后世的史书上,就像朱辰说的,这些是大方向的史实,基本不会有差的。

作为创建整个朱家皇朝的大家长,他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手足相残。

但没想到,他才一死,便爆发了大规模的朱家内斗。

一位位亲王被废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更是发生了为保名节举家自焚的惨剧。

明明自己一心是为了朱家天下,苦思冥想而得的封王戍边政策,却在他刚刚去世,成了朱家天下的祸乱之源。

愚蠢啊!

他这个皇孙真是蠢钝如猪啊!

朱元璋心中已经忍不住开骂了,就算你要削藩,那也要等皇位坐稳以后,聪明的谁会一上台就急不可耐的拿自己的皇叔开刀?

朱辰说的是对的。

他确实是考虑了一切,唯独没有考虑继承者的品质。

如果他能够万岁,他当然能够掌控一切。

但他怎么可能万岁?

这时,朱辰悠然问道:“如果你是燕王,你反不反?”

朱元璋沉吟片刻后,吐出一个字:“反。”

确实。

老四的性格和他最为相像,心机深沉,有勇有谋,怎么会甘心被贬为庶人呢?

朱辰道:“由于朱允炆大举削藩激化矛盾,各地藩王纷纷与朝廷开始决裂,而且,也正是因为削藩,朱允炆将朱元璋布下的战略布局完全打坏,使得藩王互相牵制,外御蛮夷,内尊天子的局面被完全破坏。”

“此时,实力最强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众藩之首,而他与建文帝之间的博弈亦逐渐激化。”

“燕王朱棣,借着《皇明祖训》中的‘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奉天靖难,由北平而起,向南长驱直下,此时,朱元璋布下的几道防线已经破坏殆尽,没有了其他藩王的牵制,这让原本几乎没有胜算的朱棣看见了一丝机会,朱棣也抓住了这一丝机会,最终以藩王的身份登上帝位。”

“朱棣其实也是一名很有才干的皇帝,他在行事作风,乃至性格上更像他的父亲朱元璋,但是……”

“他并没有继续执行朱元璋的封王戍边之策,知道为什么吗?”

朱元璋想了想,回道:“因为他是藩王造反出身,他当然害怕藩王的势力过于强大,所以他不可能再给藩王军权。”

“不错!”

朱辰有些诧异的看着眼前这个古人打扮的中年人。

这个老黄感觉有时候很多浅显的知识都不懂,但是有时候他又能一针见血的点出一些东西。

真是怪哉。

朱辰继续道:“朱棣在称帝后,虽然没有像朱允炆那样严酷的削藩,但也以柔和的手段收回兵权,各大藩王或者内迁,或者削爵,在朱棣之后,大明的各大亲王都被朝廷控制得极为严格,只剩一个显赫的身份和富贵,并无实权,封王戍边之策,此时已经荡然无存。”

“总得来说,朱元璋的封王戍边之策,除了他在位的时候得以施行外,在其他时候,都没有得到真正的施行。”

“所以你说,朱元璋的封王戍边之策,究竟是对还是错?”

朱元璋哑然。

封王戍边虽然造成了燕王朱棣举兵造反,夺得帝位,但是,这是朱允炆自己的愚蠢造成的,而且,这不见得就是一个坏结果,在太子朱标英年早逝之后,朱棣显然是比朱允炆更适合这个皇位的皇帝。

大明的皇位始终还是朱家的。

想到这里,朱元璋也是暗暗长出了一口气。

他以为,自己绞尽脑汁,苦心经营的封王戍边之策,最终被历史证明一无是处,这让他心如刀绞。

连他自己都分不清对错了。

但是朱辰的分析,却让他这个当局者仿佛拨云见日,眸光湛湛。

是啊。

他的封王戍边之策其实也就他在位的时候真正得以完整的实行了,谁又能说得清是对还是错呢?

这个朱辰真乃非常之人。

一通分析下来,让他心口叹服。

冥冥之中,他能够来到这里,看到了后世的一角,看到了他大明的历史,更是遇上朱辰这样的奇人,难道说,是上天想要他大明一个改变结局的机会吗?

心念及此,朱元璋看向朱辰的目光都变了。

而朱辰却仍旧一脸从容。

他自始至终都把这场对话当作是两个历史爱好者之间的探讨。

他喜欢这种探讨。

往往两个不同思想之间的碰撞,才能擦出火花。

他以前在教育机构做老师的时候,就喜欢这种探讨式的教学。

朱辰道:“封王戍边之策对与错,历史没有印证过,现在也无法再印证了,但是,朱棣上位后削弱过的封王政策,却给大明留下了无穷的祸患。”

朱元璋闻言愕然……

削弱过的封王政策,反而给大明留下无穷的祸患?

这话又把朱元璋听懵了。

他感觉自己的脑子快有些跟不上了,封王戍边之策,虽然仅仅在他在位的时候得以完整施行过,但在施行的那些年间,其实也证明了这个政策的可行性,因为在他在位的那段时间里,西北方向的边患是在被不断消除的。

可是,为什么削弱过的封王戍边之策,反而给大明留下无穷祸患呢?

朱元璋满腹疑惑,皱眉问道:

“为什么?”

朱辰道:“刚刚你也说了,朱棣藩王造反出身,所以,他不可能再将军权交给藩王,这些藩王被朝廷收回军权,或者内迁,或者削爵,但为了安抚这些皇室宗亲,朝廷又不得不供养着他们。”

“事实上,朱棣在位的期间,有边疆大将吴高、何福屡次上书,请求恢复洪武时期的边卫,但朱棣仍然不以为然,朱棣觉得撤漠南诸卫集中兵力消灭北元才是一劳永逸,于是,朱棣五次御驾亲征,最终死在了第五次北伐的路上……”

朱元璋突然打断了朱辰的话:“朱棣他……他死在了北伐的路上?”

对于朱棣造反,朱元璋虽然理解,但不可能不生气,作为帝王,最忌讳的就是造反。

他没有想到,朱棣竟然五次御驾亲征,而且死在出征的路上,这放在历史上而言,太平盛世的君主有这般魄力的,恐怕没有几个。

老四是条汉子,没有丢了他们老朱家的脸。

“嗯。”

朱辰点了点头:“朱棣确实是一位很有开拓精神的帝王,不过即使朱棣打到了漠北,但仍旧没有消除北方的边患,而那些被供养起来的藩王,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口的增加,反倒是给大明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朱元璋道:“是尾大不掉吗?虽说是这样,但也不至于说祸患无穷吧?”

事实上,在叶巨伯冒死进谏的时候,就已经说过了这个问题,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他自己其实也能想到这个问题。

但他却是不以为然。

因为在他看来,偌大一个大明,难道连他老朱一家都养不起吗?

祸患无穷?

朱辰这话,未免有些危言耸听了吧?

面对朱元璋的质疑,朱辰倒是不在意,毕竟很多事情乍一看不觉得有什么,但真要算起账来,会直接吓一跳。

不过朱辰并不打算给朱元璋算数,而是拿出更具说服力的历史数据。

“朱元璋在册封这些藩王之初,为了起到拱卫大明的作用,给予的权力和独立性够大,然而经过朱允炆和朱棣两代皇帝的削藩之后,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

“这就造成了,原本有着拱卫职责的藩王,成了闲散的皇室宗亲。”

“这些皇室宗亲,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并能世袭罔替,也就是说,他们啥也不干,完全由朝廷养着。”

“洪武时期,皇室宗亲的人数只有五十八人,这对于整个大明而言,算不上什么负担,对吧?”

朱元璋点头。

朱辰继续道:“但是,到了明朝第十三位皇帝万历皇帝的时候,也就是过去了仅仅两百年不到的时间,据《明神宗实录》的记载,万历二十三年,明朝宗室的在籍人口总数就已经超过了十五万七千人。”

多少?

十五万七千人?

闻言,朱元璋瞬间瞪大了眼珠子。

他带过兵,打过仗,当然对人数有概念。

十五万人是什么概念?

且不说别的,就说吃食,一人一天一斤粮食,那就吃掉了十五万斤粮食,一年就能吃掉五千五百万斤粮食。

当年他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的时候,他的士兵都没有这么多。

而且这些人可不是光是吃饱就行的士兵,他们是皇室宗亲,他们的待遇比士兵要好得多。

按照朱元璋自己的规定,亲王每年一万石,郡王每年二千石,镇国将军每年一千石,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则逐级递减二百石,辅国中尉、奉国中尉逐级递减一百石。

十五万皇室宗亲,那一年的供奉是多少?

这个数,朱元璋算不出来,也不敢算。

而且除了粮食以外,还要有布匹绸缎,以及金银财宝等。

朱元璋额头渗出细细的汗珠,眼睛瞪得大大的,现在回头想想,刚刚自己说的话是多么可笑。

朱辰继续道:

“另据《万历会计录》的记载,万历初年,全国的每年的田亩赋税总额大约在两千三百万石,但是,仅仅是供给皇室宗亲的俸禄,就已经高达八百多万石。”

“而在《皇明经世文编》中还有这样的记载,“二省之粮,犹不足供宗室禄米之半”,这里棉的“二省”指的是当时的产粮大省山西和河南,你想想,这两个省的粮食总产量,竟然不到宗室俸禄的一半,可想而知当时供养宗亲对朝廷而言,是一个多么沉重的负担。”

朱辰列举的一个个数据,如同声声响雷在朱元璋耳畔响起,让他惊了又惊。

如果是推演,他也许还能反驳。

但是现在是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无可辩驳。

两个产粮大省的粮食啊。

竟然不够到皇室宗亲俸禄的一半?

这简直是骇人听闻!

如果不是有历史在这里,他恐怕都很难相信。

见朱元璋神色复杂,五味杂陈,朱辰心里也是颇有些奇怪。

这个老黄的代入感好强啊。

明明是在说历史,仿佛他就是里面的人物一样。

不过,也正是因为他代入感强,仿佛沉浸在书本当中,这让朱辰也更多了几分讲下去的兴致。

作为最后一个汉人王朝,“不纳贡,不称臣,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朱辰其实也是很有好感的。

况且他也姓朱……

明朝正好处在世界转型的时期。

有时候,他也幻想着,如果有朝一日,自己能够穿越到那个年代,自己会怎么样去打造一个日月行天的大明?

但那是不可能的。

穿越那都是小说里面的事,怎么可能发生在他的身上?

现如今朱辰闲下来了,他平时除了看看书以外,也在一个叫做番茄小说的网站写小说,一是当爱好,二是也赚点钱。

好巧不巧的,写的也是穿越洪武年间的历史小说。

今天更新完了,所以就找老黄聊聊天,没想到一下子就聊开了。

喝了一口茶润润嗓子,朱辰继续道:“从万历年间开始,供养宗亲其实已经严重到拖累了整个大明的财政。”

“而到了末代皇帝崇祯皇帝年间,宗亲的数量更是飙升到了二十多万。”

“明朝末年,因为小冰河导致的天灾等多种原因,朝廷财政逐年减少,而宗室的俸禄支出却逐年增长,此消彼长,朝廷的财政可以用不堪重负,摇摇欲坠来形容。”

“说一句天下养朱,并不为过!”

天下养朱?

这四个字如同给了朱元璋当头一棒喝,让他有些眩晕。

如果是其他人在他面前说这个话,恐怕他要当场暴走,拉满金弓,直接射杀。

这话可不仅仅是不好听了。

简直是带着侮辱的性质。

但他偏偏说的是事实,而且是历史证明过的事实。

这让朱元璋想起了他的少年时光,那年大饥荒,在一个月以内,他的父亲,母亲,大哥,大侄子,四位至亲相继饿死,

何止惨,简直是人间悲剧。

而让朱元璋更绝望的是,亲人死了连埋的地都没有。

当时的他,对蒙元的愤恨已经不能用言语来形容,他只盼望着蒙元能够早点灭亡。

最终,他真的亲手推翻了蒙元,建立了朱家王朝。

但是……

他们朱家却成了他曾经最讨厌的人,而且他一手创建的大明也因此灭亡了。

朱辰的这句天下养朱,他认。

但是,现在的他,却没有太懊恼,因为他有机会去改变这一切。

朱元璋看着朱辰,有些忐忑又有些小心翼翼的问道:“那依朱先生所见,大明该如何避免天下……天下养朱的情况出现?”

朱辰笑笑,道:“其实很简单,明朝前面的朝代已经演示过了。”

“很简单?”

朱元璋一怔,旋即道:“先生的意思是,取消封王?”

因为无论是叶巨伯的冒死进谏,还是大臣们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想让他以史为鉴,取消封王。

现在朱辰也是说前面的朝代已经演示过了,同样是想要说,取消封王吗?

然而……

让朱元璋意外的是,朱辰却是摇了摇头,道:“问题的根源不是封王,那个王朝没有封王?问题的根源在于世袭罔替。”

朱元璋又是一怔。

朱辰继续道:“从魏晋时期开始,世袭罔替的世袭制度开始有了转变,出现每承袭一次,爵位低一级的普通世袭制度,到了宋朝,世袭罔替制度基本被取消,更出现了不能被继承的终身爵。”

“朱元璋再次启用已经被历史淘汰了的世袭罔替,他想的是用这些朱家子孙拱卫大明的边疆,这些朱家子孙身担拱卫边疆之责,获得俸禄,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朱棣以藩王的身份造反成功后,取缔了这些朱家子孙的拱卫边疆之责,将他们供养起来。”

“这就是我之前说的,为什么朱棣削弱了封王戍边之策,却给大明留下无穷后患的原因。”

朱元璋听罢,深以为然的点头。

闭环了。

他现在算是彻底搞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可以说大明后期之所以出现“天下养朱”的情况,是他和朱棣两人联手造成的。

朱辰问道:“你可看过《战国策之触龙说赵太后》?”

“看过。”

朱元璋点头。

朱辰也不意外,这个老黄似乎对一些古籍很熟悉,反倒是对一些新知识不懂,能够感觉到的是他应该没有上过初中,只是读过一些古籍,可能来自于封闭的山村。

不过朱辰也没有太在意,毕竟没有谁能够懂得全部的知识。

他自己其实也是在不断的学习当中。

朱辰继续道:“触龙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而朱元璋之爱子,比之赵太后有过之而无不及,想着让自己的恩威泽披所有的后世子孙,但我觉得,朱元璋施行世袭罔替,对于朱家的子孙而言,并非为之计深远。”

“事实上,也是这样子。”

“到了明朝后期,整个大明内忧外患,朱家皇室中除了那些高等级的宗亲过得还不错外,底层的宗亲因为不能参与四民之业,甚至连饭都吃不上,活活饿死者不在少数,比之普通百姓还要惨。”

朱元璋面露痛苦之色。

因为少年时的经历过至亲一个个饿死在眼前的惨剧,所以他最珍视的就是家人。

他想要用自己的恩威泽披朱家的后世子孙。

没想到,不仅搞得天下养朱,还让后世子孙再一次上演被活活饿死的惨剧。

大明更是被活生生拖垮了。

朱辰已经习惯了老黄的这种高强度的代入感,悠然道:“如果大明能够取消世袭罔替的制度,兴许大明的国运还能够延续上个几十年。”

“几十年?”

朱元璋闻言愕然,随后惊疑道:“仅仅……是几十年吗?”

“其实还有更好的处置之法,不过……”

朱辰说着有些口干,想喝一口茶水润润嗓子,谁想好大一壶茶,竟然喝完了。

抬头一看,外面的天已经黑了。

这一聊,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被老黄的情绪带动,朱辰也不知不觉间投入进去了,都已经过了平时关门的时间了。

这要是再展开说,估计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老黄,时候不早了,不如我们日后再说,怎么样?”

“啊?”

朱元璋一怔。

刚说到关键点上……也不对,其实每一点都是关键点啊,在哪一点上断开,他都会觉得难受。

既然书屋主人都说日后再说了,他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只得将心中的好奇和疑惑狠狠压下,点了点头:“好,日后再说。”

“那个……买书的事,上次没带钱,我回去拿了一幅画,你看换这本《明史》行不行?”

朱元璋说着,从袖筒里抽出一幅画卷。

上一次他就想买一本书,不过当时他没有带银子,朱辰倒是说可以让他先拿去看,只是朱元璋不想占人便宜,而且那本书也不重要,就想着下次带银子来的时候再买。

后来搞清楚这是后世之后,朱元璋细细一想,后世不知道还用不用银子?

于是,这一次他就没有带银子,而是带了一幅画。

书画总不会过时吧,而且年代越久远就越值钱。

所以,他带来了一幅画,在看到了这本《明史》之后,他就想着要用画把《明史》换回去。

《明史》在他眼中珍贵无比,这幅画自然也不能便宜了。

朱辰倒是挺稀奇,第一次见到有人拿画来换书的,不过他对老黄带来的画倒是很好奇。

接过朱元璋递过来的画,朱辰缓缓展开。

“瑞鹤图?”

朱辰的眉头一下子皱了起来。

这可是北宋皇帝宋徽宗的名作,稀世名作啊,可是,这怎么可能是真的?

越是稀世名作,就越不可能是真的。

不过,这幅仿品倒不是印刷的,有一定陈旧的痕迹,而且整幅画作还仿得惟妙惟肖,朱辰对书画收藏这方面没有研究,但也感觉,还不错。

见朱辰看着画作久久不语,朱元璋有几分忐忑的问道:

“怎么样?”

在他的眼里,再名贵的画作,也不可能比得上这本《明史》。

“可以啊。”

朱辰点头。

他当然不会认为,老黄拿来换书的这幅画是真的,不过他并不在意,因为他把这本书送给老黄都行。

见朱辰答应,朱元璋如获至宝,慎而又慎的收好拿画换回来的《明史》。

“对了,朱先生,你这书店每天都会开门的吧?”刚想要离开的朱元璋忍不住又问了一句,他真的害怕朱辰突然不见了。

“放心吧,除了节假日,或者有特殊的事情以外,一般情况下都是会开门的。”

得到朱辰的回答,朱元璋这才有些依依不舍的离开。

朱元璋前脚离开书店,而朱辰则是顺手将那幅《瑞鹤图》丢进收银台后的书柜里,在锁好门窗之后,后脚离开。

然而……

两个人却是走向不同的世界。

一个走向了洪武三年的栖霞行宫,一个走向了二十一世纪的栖霞小镇。

这个书店就像是一个时空交汇的点。

朱辰出了书店,回归到自己的生活当中,或者说书店本也是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另外一边,回到了栖霞行宫的朱元璋,却是一阵恍惚。

他仿佛从另外一个时空回来一般,一时之间,脑袋里面还是有些晕乎,适应不过来。

即使已经来了很多次书店,但依旧有这个感觉。

而这个感觉,在今天显得异常的强烈。

因为在今天,他看到了一角大明的历史,仅仅是一小角历史,就已经让他肝胆震颤。

太多太多他想不到的地方。

还有,这一次,他还和书屋的主人说了很多话。

书屋的主人,同样是令他

封王戍边之策蕴含深意,但实际上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施行。

朱棣削藩过但又削藩不彻底,给大明留下了无穷的后患。

天下养朱。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等等等等……

一句句话,都冲击着朱元璋的内心。

如果是别人这么说,早不知道死了多少回了。

猜忌,是每个上位者共同的特质,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对于朱元璋而言,他的猜忌心更甚。

但是……

唯独朱辰,朱元璋不猜忌。

因为朱辰和他没有利益关系,可以说是两个世界的人。

所以朱辰说的,他能够听得进去,而且为之深思。

就在朱元璋回想着朱辰说的话的时候,一个他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身影,走进了栖霞行宫。

“儿臣,见过父皇!”

来人正是当朝太子朱标。

朱标年方十七,正是精力旺盛,青春洋溢的时候,但朱标却表现出了比同龄人没有的成熟与稳重。

温文儒雅,少年老成。

现在的朱标,已经参与到朝政当中,朱元璋来栖霞行宫的这段日子,都是朱标替他处理政务。

朱元璋的思绪从远方拉回,愣愣的看着眼前的朱标好一会。

“标儿,咱的好标儿!”

朱元璋一改往日威严的形象,突然上前一把扶起朱标,看着此时正青春的朱标,竟是忍不住热泪盈眶。

这让朱标不由得一怔……

朱元璋的反常举动,让朱标有些丈二摸不着头脑。

以前的朱元璋虽然爱他,护他,但自始至终都是严父的形象,对他的期望很高,要求也很高。

而且在一些政务的处理上,两人的政见经常不同,朱元璋霸道严苛,杀伐果断,但朱标却要温和很多,经常想要施行“宽通平易之政”。

几乎每一次,都是以朱标让步告终。

所以,在朱标的心中,对朱元璋还是充满了敬畏,朱元璋也很少向他展现出了柔和的一面。

但是,就在刚刚。

朱元璋竟然亲自把他扶起来,而且一脸慈爱的看着他。

最诡异的是,竟然看着他泪目了。

究竟发生了什么?

是他做错了什么吗?

想到这里,朱标心中一紧,问道:

“父皇,怎么了?”

“没什么。”

朱元璋擦了擦眼角的泪花,看朱标有些小心翼翼,心里就更难受了。

如果不是看到后面发生的一切,他也许还会和以前一样,但是当有一天,朱标突然薨逝的时候,他可以想象得到,自己将会有多伤心。

他最疼爱,也是最寄以厚望的朱标,他觉得朱标就是历史上最优秀的太子,但他最终竟然没有走上皇位,一展抱负。

这不仅让他伤心,也让他感觉,那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情啊。

现在知道了结局,他的心态完全变了。

如果以前他是一个望子成龙的严父,那么现在他就是希望朱标只要平平安安就好的慈父。

现在的他终于可以站在朱标的角度,重新去审视一切。

好在,一切都还来得及。

朱元璋很快收拾好情绪,恢复了往日的神态,问道:“对了,突然来找咱,是有什么事吗?”

“我……”

朱标欲言又止。

朱元璋露出了微笑的笑容,道:“有什么事,但说无妨。”

朱标点了点头,道:“父皇,叶巨伯在天牢中生病了,必须立马将他释放出来,加以救治,否则会有生命之危啊。”

朱标说完,带着恳求的神色,眼巴巴的看着朱元璋。

叶巨伯在大朝会上冒死进谏,触怒了朱元璋,朱元璋谓之离间皇家骨肉,当场就想将其射杀,最后虽然忍住了,但叶巨伯也被打入了天牢。

按照以往的经验,叶巨伯应该是很难再有生还的机会了。

但是,朱标还是想要试一试。

因为他觉得,暂且不论叶巨伯反对封王的话对与不对,至少叶巨伯为大明好的心是真的,如果不是为了大明好,谁会冒着生命危险站出来劝谏皇上?

在朱标看来,这样的臣子,不仅不该杀,而且应该珍惜。

但是朱元璋不这么看。

因为他要坚决推行他的封王戍边政策,所以必须要处死叶巨伯,如此一来,才无人敢提出异议。

事实上也是如此,历史上的叶巨伯被朱元璋下刑部狱,瘐死(指囚犯在狱中因饥寒而死)。

然而……

让朱标意想不到的是,朱元璋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下来。

“好啊。”

“啊?”

朱标一时之间还没有反应过来,他一路上想好的,为叶巨伯辩解的话还没有说,朱元璋就答应了?

看着愣住的的朱标,朱元璋微微含笑:

“传咱的旨意,把那个叫做叶巨伯的放了,官复原职……不,将他调到京师做事吧。”

“啊?”

朱标的嘴巴张得更大了。

放了?

还调到京师做事?

前些天还盛怒到要把人当场射杀,现在却把人放了,还升官了?

到底怎么回事?

不是。

这还是他认识的朱元璋吗?

朱标一时之间都被朱元璋搞得有些糊涂了,不知道后者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看着懵逼的朱标,朱元璋脸上带着几分笑意。

“怎么,有什么问题吗?”

“没……没问题。”

朱标反应了过来,旋即欣喜的拱手拜谢:“儿臣替叶巨伯谢过父皇!”

谢过之后,朱标便欲告辞:“父皇,儿臣这就回宫,传您的旨意!”

言罢。

朱标便急匆匆的想要离开。

“标儿。”

朱元璋突然叫住了朱标,这让朱标一愣,转头道:“父皇还有什么事吗?”

“你先别回去了,在行宫好好玩几天。”

“玩?”

“对啊,玩。”

朱标人傻了。

这还是他认识的父皇吗?

从小到大,朱元璋对他的要求都很严格。

因为朱元璋从小没有得读书的缘故,所以他特别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朱标才五岁的时候,朱元璋便让他跟随大儒宋濂学习五经之书。

此外,朱元璋还在紫禁城特设大学堂,贮藏各种古今图书,让诸名儒轮班为太子和诸王讲课。

太子的一言一行,都被要求按礼法行事。

除了让太子诵习儒家经典,又专门选了一批德行高雅的端人正士,又以梁贞、王仪为太子宾客,秦庸、卢德明、张昌为太子谕德,让他们把“帝王之道,礼乐之教,和往古成败之迹,民间稼穑之事”,朝夕向太子讲授。

命东宫及王府官编辑经史古人行事可为鉴戒者,训谕太子。

朱元璋自己还常常以自己的经历训导太子,要他明白创业的不易,守成的艰辛。

朱标可以说是在朱元璋全方位的呵护下成长。

而这个呵护,其实十分的严苛。

当初李世民对李承乾也是这样,虽说父爱如山,但这座山其实也很沉重,李承乾直接被压垮了。

好在朱标并没有像李承乾那样,他成长得非常好,温文儒雅,虚怀若谷,具有儒者风范,朝野上下无不称颂,很多时候,朱元璋和臣子们的关系,还有和诸皇子之间的关系,都是朱标从中调和求情。

就像这一次,朱标亲自来到栖霞行宫面圣,为叶巨伯求情。

不过这一次,朱标却被朱元璋整懵了。

“传旨的事让别人去就行了,你就留在行宫,陪咱放松些时日。”

“我……”

“别我什么我了,咱知道,你这些年其实也挺累的,咱只知道对你提要求,却从来没有关心你累不累。”

朱元璋发自肺腑的话,让朱标差点儿泪崩。

他虽然贵为太子,但这些年却比谁都要勤奋,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因为他的身上背负了太多的期望。

甚至,他连叛逆的时期都没有。

十六七岁的年轻,便已经少年老成,处理大量复杂的政务要务,上对皇上,下对群臣以及百姓。

而他就像是那个石磨的磨心。

玩?

这是朱标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朱标的反应,朱元璋看在眼里,心中更是忍不住一阵刀绞。

“标儿,咱歇一歇,好不好?”

“好。”

朱标含泪点头……

……

应天府,紫禁城。

文华殿。

这里是太子朱标办公的地方。

现如今,朱元璋已经将一切政事交由太子处分,然后奏闻便可,这是有意在培养朱标处理国政的能力。

这里可以说,成了奉天殿外的另一个小朝堂。

此时,朝中的诸多众臣要臣还在这里等候,其中包括刘基,宋濂,李善长,胡惟庸等。

他们都为一件事而来,那就是叶巨伯之事。

叶巨伯在大朝会上冒死进谏,引起帝怒,但是他的行为却得到朝野上下许多人的钦佩,因为他说出了很多人不敢说的话。

朝中很多大臣都有心想要保他一命。

不过他们也知道,现在皇上正在气头上,他们去劝谏,只会把自己给搭进去,所以便来求见太子,让太子帮忙前去劝谏。

太子也是有意保下叶巨伯的,所以没有犹豫便答应了。

可是……

太子去了许久,仍旧不见回来。

以刘基和宋濂为首的浙东几位大臣面带焦急之色,来回踱步。

“殿下怎么还没回来?”

“再等等,应该快了。”

而李善长倒是淡定得多,轻叹一口气道:“哎,叶巨伯虽勇气可嘉,但挑拨皇家骨肉亲情是真,恐怕此次是凶多吉少了,你说你们也真是的,叶巨伯是你们浙东的人,当初在大朝会的时候,怎么就没人站出来拦住他呢?祸已从口出,现在恐怕是难了。”

李善长看似为叶巨伯叹息的话,却让浙东几位大臣眉头直皱。

刘基更是气得咬紧牙关。

大家都是经年老臣,而且一起共事多年,他们如何听不出李善长话里话外的意思?

淮西党和浙东党,现在已经开始有点势同水火的味道了。

不过现在可不是争吵的时候。

他们能做的,唯有耐心等待……

这时,一个老太监小步急趋而来。

“曹公公。”

众臣连忙迎了上去,这是朱元璋的贴身太监。

没想到他们没有等来朱标,却等来了朱元璋的贴身太监。

“皇上口谕!”

曹公公尖锐的嗓音一出,众臣连忙拜下。

“臣等接旨!”

曹公公清了一下嗓子,道:“平遥训导叶巨伯无罪释放,调至户部任主事一职!”

声音落下,在场众臣皆是怔住了……

叶巨伯无罪释放,而且还调回京师任职,升官了?

在场的诸位大臣都是面面相觑。

他们一开始想着,皇上能够让叶巨伯出狱看病,不至于病死在狱中就已经很好了,没想到朱元璋直接无罪释放,甚至还升官了。

这简直是不可思议。

要知道,叶巨伯犯的可以是挑拨皇家骨肉亲情之大罪,这可是皇上最忌讳的。

皇上这一次如此宽宏大度,可不像他以前的作风啊。

究竟发生了什么?

即使在场的都是经年老臣,见得多,经历也多,但没有人想得通其中缘由。

但以刘基和宋濂为首浙东党,却是喜上眉梢。

“皇上英明!”

刘基带头高呼,深深一拜。

传皇上口谕的曹公公走后,刘基从地上起来,看向李善长,道:“李相,刚刚是谁说祸已从口出,凶多吉少来着?殊不知,皇上比咱们都看得宽,看得远。”

“是啊。”

李善长皮笑肉不笑,朝奉天殿一拱手,道:“皇上英明,咱们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言罢。

李善长便转身离去,胡惟庸连忙跟上……

……

栖霞山行宫。

朱元璋安顿好朱标之后,便回到房间看起书来。

看的自然是从书店里刚刚换来的《明史》。

在书店的时候,他刚刚才看完太祖卷,就已经心绪起伏如惊涛骇浪,再看到恭闵帝卷,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时候,便已经破防了。

他不知道接下来还有什么等着他,但这一次,他已经尽可能的做好心理准备了。

但当翻开这本厚厚的《明史》的时候,他的心还是忍不住一阵狂跳。

这可是他整个大明的历史啊。

摩挲了一会这本《明史》的封面,朱元璋缓缓翻开,开始看了起来。

其他的先不看。

他就看大明的每一代帝王的本纪。

成祖本纪。

也就是朱棣的传记。

朱棣竟然能够和他一样庙号称祖,这是他有点想不到的,但当他看进去之后,他发现他的这个四儿子,确实没有让他失望。

营建北平紫禁城,迁都北平,天子守国门。

五次亲征北方,占领安南,积极经营边疆,东北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乌第河、库页岛等地,捍卫了领土的完整;西北设置哈密卫,西南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对南海地区积极经营,对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政策等等。

甚至,他还派郑和下西洋,将大明的国威宣扬到了许多国家与地区。

“清沙漠者燕王也,朕无北顾之忧矣。”

朱元璋想起了他对朱棣的评价,老四果然没有令他失望。

最后老四死在了第五次北伐的路上。

没能让儿孙送终,但朱元璋并没有为老四惋惜,只觉得悲壮。

老四虽然不是开国之主,但也绝非守成之君,但他的开拓精神,造就了他具有开国君主的气质。

老四称祖,确实有他值得称道之处。

虽然老四的皇位是谋反而得,但他绝对算是一位了不得的君主。

朱元璋看罢,也算是老怀欣慰。

虽然说他最看好的朱标英年早逝,他自己选的继承人朱允炆难堪大任,但是,老四却接过了他的衣钵,并没有让大明衰落下去,反而将大明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朱棣之后是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

朱高炽是一个胖子,看似平庸,实则大智若愚,虽然在位不到一年,但是他在朱棣在位期间,其实已经开始监国,施行了很多仁政。

朱高炽之于朱棣,实则有些像朱标之于他自己,父辈锐意进取,后辈仁义守成。

朱高炽也为之后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础。

仁宣之治,指的便是朱棣之后,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开启的盛世。

此时的大明,历经五帝,仍旧欣欣向荣。

朱元璋看到这里,心情自然是畅快,但同时也很疑惑,大明究竟是怎么亡的?

接下来,果然风云突变。

当朱元璋看到土木堡之变时,胸口忍不住一阵起伏。

一口老血差点儿没忍住喷了出来。

明英宗朱祁镇志大才疏,好大喜功,在王振的怂恿下率军亲征,五十万大军在北京西北之土木堡地方几近全军覆没,随从出征的英国公张辅、驸马都尉井源、兵部尚书邝堃、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了铭、王永和等五十多名朝廷重臣战死,骡马二十余万,并大批量的衣甲器械辎重尽为敌方所得。

而御驾亲征的明英宗朱祁镇也被敌方所俘虏,沦为阶下囚。

“呼——”

“呼——”

朱元璋喘着粗气,看得再一次破防了。

明明大明刚刚经历了仁宣之治,处在欣欣向荣的局面,可是现在仿佛一夜之间,形势突然就急转直下。

你说你没有能力,就好好守成就行了,还学人家御驾亲征?

“昏聩之君!”

朱元璋破口大骂的同时,也想起了朱辰的话。

只要是世袭,就不可能保证代代明君。

大明到了第六代皇帝,便出现了昏君。

而一个昏君,足以毁掉一切。

还有一点是引起朱元璋注意的,那就是到了宣宗朱瞻基的时候,就开始有宦官起势的苗头,教宦官识字,帮忙处理政务等,没想到一代人之后,便开始出现宦官掌权,甚至主导朝局的情况。

一点不经意的改变,就为后世埋下无穷的祸患。

现在想想,自己想要用封王戍边之策,永葆大明边疆安宁,想法确实是过于理想化。

稳定住心绪后,朱元璋继续往后看。

不出意外的,土木堡之变后,大明便开始走下坡路。

朱祁镇被俘,他的弟弟朱祁钰登上了皇位,成为了大明第七位皇帝。

然而,朱祁镇回来之后,乘朱祁钰病重之机发动“夺门之变”,竟然神奇的再次登上了皇位。

在经历了两位皇帝的混乱之后,好在后面的几位皇帝都不能算昏庸,逐渐的又将大明拉回了正轨。

第八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也便是成化帝,即位之初,顺应人心,平反于谦冤狱,又恢复景帝帝号,赢得了朝野支持,保证了政局稳定。

成化帝在位期间,社会整体仍“幸称小康”,太平无事。

随后的明孝宗朱佑樘,大明的第九位皇帝弘治皇帝,更是一位难得的守成明君。

朱祐樘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女色,勤于政事,广开言路。

即位之初,便清理了明宪宗遗留下来的大量方士术士数千人,启用人才,明令禁宗室、勋戚侵占民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

实现了大明的“弘治中兴”。

大明似乎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可是弘治中兴之后,大明的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机智聪颖,多才多艺,但在为政上却有功有过,没有能让大明更进一步,只是勉强维持大明稳定的局面。

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是朱厚照的堂弟。

朱厚熜便是嘉靖帝。

即位之初,嘉靖帝还是展现了极好的治国才华,施行的嘉靖新政,得到朝野上下的拥护。

但是,在嘉靖二十一年,嘉靖帝差点被宫女杀死后,迷信道教,祈求长生不老,长期不视朝,由严嵩执掌大权。

二十四年的时间不上朝,几乎都用在了求仙问道上。

看到这里,朱元璋再一次被气到了。

自己作为开国皇帝,一天早朝都不敢落下,但是,自己的后世子孙,竟然二十四年不上早朝。

“荒唐!”

“不肖子孙!”

朱元璋再一次忍不住破口大骂。

如果嘉靖帝现在就在自己眼前,他非得打烂这不肖子孙的屁股不可。

但,嘉靖帝虽然二十四年没有上早朝,整个朝局却仍旧在他的掌控之中,可以说,制衡之术在嘉靖帝的手中达到了巅峰。

不知道是不是求仙问道真的有用,嘉靖帝在位四十五年,活到了两届太子薨逝,甚至活到了他的八个儿子就剩下了一个三子朱载坖。

于是,朱载坖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大明的第十二位皇帝,隆庆皇帝。

大明再次迎来了一位守成之君。

隆庆皇帝在位期间,将政事委任徐阶、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阁臣,兴利除弊,又重用谭纶、戚继光、王崇古等帅才,加强边防。经过一番整顿,国势有所起色,实现了隆庆开关和俺答封贡两件大事,为万历中兴的局面奠定基础。

隆庆皇帝因纵情声色,所以仅仅在位六年。

在他之后,便是明神宗朱翊钧,也便是万历皇帝,大明的第十三位皇帝。

事实上,大明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如同一台生锈的机器,艰难的运转着,万历皇帝十岁即位,

万历皇帝亲政后,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

他为大明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

看到这里,朱元璋再一次松了一口,他以为大明又要借此续上一波国运。

没想到往下看时,眉头不自觉的又皱了起来。

这个万历皇帝和他的爷爷嘉靖帝一样的,在大明刚有起色的时候,便又开始玩起不上早朝的把戏。

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

和嘉靖帝如出一辙。

而且,和嘉靖一样,万历皇帝的制衡之术同样登峰造极,甚至更上一层楼。

不上朝之后,万历一朝并没有宦官之乱,也没有外戚干政,也没有严嵩这样的奸臣,朝内党争也有所控制,一切都还在万历皇帝的掌控之中。

整个朝局并没有显现出明显的颓态,且在万历年间先后进行的三次大规模战役,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看到这里,朱元璋并没有感到开心,反而感到十分的痛心。

你说你是昏君也就罢了。

可明明是非常有才能得皇帝,前面十年只要稍微用点心,就已经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明明只要坚持下去,就可以开创一个盛世。

而且,无论嘉靖皇帝还是万历皇帝,都是在位时间超过四十年的皇帝,是大明在位时间最长的两位皇帝,而且都有带领大明走向盛世的才能。

但是,偏偏两个人选择怠政懒政,而且是直接躺平摆烂,一个问道修仙,一个沉溺酒色,几十年不上早朝,不问政事。

痛哉,惜哉!

朱元璋只觉得心口一阵疼痛。

他算是发现了,他的朱家后人并没有蠢人,甚至个顶个的精明。

但就是这个精明没有用对地方,又或者说过于精明了,以为自己可以掌控一切,没有把心思放在朝政上,而是放在了乱七八糟的事情上,什么沉溺酒色,什么学习外国语言啊,还有什么求仙问道啊。

接下来的这位就更夸张了。

朱元璋整个人直接看傻了。

万历皇帝之后的第十四位皇帝泰昌皇帝朱常洛同样很有才能,在位期间,任用贤臣,革除弊政,积极改革,罢除矿税、榷税,拨乱反正,重振朝廷纲纪,但他“惑于女宠”、“导以荒淫”。即位一个多月,就在服用鸿胪寺丞李可灼所进之“红丸”后驾崩。

泰昌皇帝在位仅一个多月,所以几乎可以直接忽略掉。

让朱元璋看傻的是大明的第十五位皇帝,天启皇帝朱由校。

这位皇帝不沉溺于酒色了,也不求仙问道了,他竟然爱上了木匠的活儿,而且非常的有才华。

天启年间,匠人所造的床,极其笨重,十几个人才能移动,用料多,样式也极普通。朱由校便自己琢磨,设计图样,亲自锯木钉板,一年多工夫便造出一张床来,床板可以折叠,携带移动都很方便,床架上还雕镂有各种花纹,美观大方。

凡刀锯斧凿、丹青揉漆之类的木匠活,他都要亲自操作,乐此不疲,甚至废寝忘食。

“凡自操斧锯凿削,即巧工不能及也。”

如果他不是皇帝,他一定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木匠,甚至是建筑师。

“可是你是乎皇帝呀!”

朱元璋痛心疾首,气得大腿都拍红了。

木匠皇帝朱由校在位的六年间,阉党专政,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山东郓城一带爆发了徐鸿儒起义,各地的兵变也不断发生,大明似乎要开始进入风雨飘摇的年代了。

好在……

大明终于迎来了一位勤勉的皇帝。

大明的第十六位皇帝,崇祯皇帝朱由检。

崇祯皇帝即位之初,即刻以雷霆手段铲除了以权宦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力图实现大明王朝的“中兴”。

大明只有两位皇帝能够自始至终坚持早朝,一位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一位便是崇祯皇帝朱由检。

朱元璋以为,朱由检会给大明带来新的生机。

但是他越往下看,就越觉得心慌。

崇祯四年,明军在辽西的最前沿——大凌河城陷落,孙承宗引咎去职。

接下来吴桥兵变。

兵变到崇祯六年才平息,但孔有德、耿仲明等成功突围,投奔皇太极,不仅引后金兵攻陷旅顺,更将红夷大炮的技术传到后金,后金由此开发出汉人炮兵与满蒙步骑兵协同作战的战术,使明军作战更加吃力。

崇祯九年,皇太极称帝,国号大清,年号崇德,正式建立了一个与明朝分庭抗礼的政权。随即他又派兵入塞大掠京畿,称丙子之变。

清军如入无人之境,在九月掠夺了十八万人畜后出塞,途中还留下“各官免送”的羞辱性木牌。

崇祯十一年,皇太极第五次发兵入塞,京畿告急,是为戊寅之变。朱由检急调洪承畴、孙传庭入援,然而依然拿清军无可奈何。清军长驱直入山东腹地,攻陷五十八座城池、俘虏四十六万人畜……

……

外有强敌,内里却仍旧灾患不断。

河南地区自崇祯以来“竟无乐岁,旱蝗相继,灾异频仍”,崇祯十四年更是发生“大饥疫”,到六月“死者无算”。

在这种情况下,大量饥民加入李自成的队伍,使其不断壮大,开始被称为“闯王”。

内外交困,大明的局势似乎要滑向失控的边缘。

朱元璋心头狂跳,因为他嗅到了一丝亡国的气息。

果不其然。

随着内外两线战事的大溃败,明朝覆亡之象显现,朝野人心亦日渐离散。

崇祯十六年正月初一日,朱由检照例到皇极殿接受朝贺,而文班只有内阁首辅周延儒一人,武班只有一名勋臣。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日,朱由检到皇极殿接受朝贺之际,发现只有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在场。

此时的大明,强敌环伺,但却要人没人,要钱没钱。

看到这里的朱元璋心如死灰。

他知道,他一手创建起来的大明,要亡了。

但是崇祯并没有甘心。

“朕非亡国之君,事事乃亡国之象。祖宗栉风沐雨之天下,一朝失之,何面目见于地下?朕愿督师,以决一战,即身死沙场,亦所不顾,但死不瞑目。”

“国君死社稷,义之正也。朕志决矣!”

“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

“内外文武诸臣误我!误我!”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一声声不甘的呐喊,看得朱元璋感同身受,心如刀割。

大明是他一手创建的,且不论崇祯皇帝的才能如何,他的心气就已经让朱元璋泪目了。

虽然崇祯似乎亡国之君,但他不怪崇祯,因为崇祯真的已经尽力了。

朱棣天子守国门,崇祯君主死社稷。

崇祯皇帝煤山自缢。

而大明也在风雨飘摇中走向了灭亡……

……

看完大明一共十六位皇帝的本纪,朱元璋仿佛经历了一个王朝从开国到强盛,再到下坡,再到中兴,再到挣扎,再到中兴,最终灭亡的过程,其中充斥了多少人的悲欢离合,起起伏伏,让朱元璋有一种沉重而又苍凉的感觉。

身为局中人,朱元璋更能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没有人能够预料到历史的走向,而历史的走向往往比预料的更加曲折和不可思议。

谁能想到老四会登上皇位?

谁能想到前脚励精图治,后脚就几十年不上朝?

谁能想到,最勤勉的皇帝,却是亡国之君?

大明王朝传位十六帝,代代都足够的传奇。

有明一朝,没有愚蠢的皇帝,但却是一个个或多或少都有些小毛病,或者犯一些错误。

似乎一人一个小毛病,一个一点小错误,大明却最终积重难返,滑向深渊。

夜已深,但朱元璋却久久无眠,掩卷长思。

为什么会这样?

看完大明的历史,朱元璋却反而有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他发现,即使现在知道了一切的结果,似乎也没有什么帮助,因为他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去改变。

朱标英年早逝,把朱标救了,朱标也许会开启一代盛世。

但是朱标的继承者,诸如朱允炆一类的,不见得有朱棣优秀。

而且后面的继承者,也不见得就一定比原来历史轨迹的历代皇帝优秀。

传位十六帝,大明的昏君其实不算多,但是大明却不可避免的走向了灭亡。

谁又能保证传朱标一脉,就一定比朱棣一脉优秀?

就算自己留下各种祖训,那也没有用,因为历史已经证明,他的封王戍边之策,仅仅是在他死后不到一年,就已经被破坏殆尽。

怎么办?

知道了一切的过程与结果,自己却似乎无能为力。

这才是最痛苦的。

那种无力感,让朱元璋辗转反侧,一夜无眠……

即将跳转全文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常读,不代表Tk小说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