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迹全文在线阅读_神迹(今天有猫了吗)小说最新更新章节

齐齐小baby

神迹是小说《我在古代开直播:老祖宗听我说》的角色人物,目前小说连载中,以下是小说《我在古代开直播:老祖宗听我说》的精彩内容

神迹全文在线阅读_神迹(今天有猫了吗)小说最新更新章节

明朝,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一月。

此时的天气还很冷,奉天门内上早朝的大臣们纵使都穿着厚实的皮袄、棉服,外面又裹了一层朝服,仍旧阻挡不住寒风冷气的侵袭。

然而,比他们的身体更感到冷意的是他们的内心。

此时,距离先前震动朝野上下,牵连文武百官和勋贵重臣共计一万五千余人的胡惟庸案事发不过半月有余,胡惟庸虽已身死,但对朝堂百官的影响还远远没有结束。至今,仍有人在被下狱乃至全家下狱,也仍有人在不断被处死、流放、罢官。

在这奉天门内的每个人都心怀恐惧,担忧着自己是否会下一刻就被捉拿。

在此情况下,太祖朱元璋刚提出废除中书省、权分六部的决议,就被宛如惊弓之鸟的大臣们通过并执行。

早朝结束,众人纷纷作鸟兽散,如释重负。

朱元璋回到宫中,召来太子朱标,又并几个尚未就藩的儿子,准备商讨一二。

却见殿外自天际绽放出璀璨光华,照耀大地,其中一缕光华直入殿内。而在其消失后,殿中正中央的地方出现了神迹。

一阵音乐声响起,神迹中画面闪动。

【叮咚——欢迎收看万界故事会】

【本期万界故事会的主题是:盘点那些神奇的太宗皇帝们】

“太宗?”听到神迹中的话语,朱元璋看向朱标,笑着朗声道,“咱家太宗肯定是标儿了,到时我老朱家的天下肯定被标儿治理的蒸蒸日上,兴盛昌隆。”

朱标温和地笑着,“爹,日后如何还不清楚呢,不过我大明肯定会越来越好。”

殿内其他儿子们挤挤挨挨,最终楚王朱桢跳了出来:“爹,大哥肯定是太宗,但是这个天幕神迹说是‘神奇’,大哥哪里神奇了?难道大哥还有什么特点还没发现……”

他没能说下去,因为朱元璋狠狠瞪着他。朱桢身子一缩,脚下抹油,飞快地躲到了朱标身后。

秦朝。

在这些神迹出现之时,李斯等重臣要臣便被召集到平日上朝的殿内,和始皇帝一同观看神迹。

“太宗?”这个词引起了始皇帝的注意。太宗是庙号,而庙号虽起于商朝,但在周朝已经废除,不再使用,仅仅保留谥号。始皇帝同样未曾打算恢复庙号,甚至谥号他也没打算用。在他的设想里,大秦千代万代,应当以二世、三世、四世……为称号延续下去。

那么,是后世子孙不尊祖训,更改祖制,嬴政思索,面无异色,还是说,大秦……亡了?亦或者,二者皆有?

一时间,殿中不少大臣都面色几变,冷汗涔涔。

李斯同样想到了这点,但他还有更关键的话要说。他上前一步,走出队列,向皇帝行礼道:“陛下,此天象骤然出现,且范围广阔,整个天下皆知,恐有六国余孽借此造谣生事、煽动黔首作乱。虽陛下不惧,然终为不美。”他顿了顿,微微抬头看了一眼皇帝,见皇帝依旧神色淡淡,便低头接着道,“不若先将此以神迹之名向天下宣称,可安黔首之心;同时,还能借此对六国余孽进行进一步的搜捕。”

听完李斯的话,始皇帝颔首同意。

唐朝,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初。

经过数年的明争暗斗、你来我往,加之皇帝李渊的大平衡术和敌视打压,太子李建成一党和秦王李世民一党的斗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双方已经走向了生死大仇、不死不休。

而就在武德九年,发生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谋害秦王李世民一事,而在同年的六月四日,李世民并手下的一干忠心于他的臣子就会发动整个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玄武门之变,彻底铲除(物理)敌人,并获得终极大礼——帝位。

当然,这都是未来的事,现在的殿内,所有人尚且还是维持着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状态,尽量维持着表面的平和。

李渊坐在上首,手持杯盏,目光晦涩地打量着下面的三个儿子,观察他们的神态和动作。

李建成面色数变,心底冷笑,太宗……是我,还是我的二弟呢?

在太子的位置上,没人能够忍受自己的兄弟手握重兵、手握大权,想想他的好二弟现在的称呼吧,秦王·天策上将·太尉·领司徒司空·上柱国·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雍州牧·中书令·益州道行台尚书令·凉州总管·左右武候大将军·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这谁能忍?

他的好父皇倒是现在支持他,但是之前安抚李世民,实际上不就是想要搞平衡吗?说是爱子之心,不忍看到自己的孩子自相残杀,但是实际上,他对李世民早已动过杀心了不是吗。

至于元吉,支持他是真,想上位也是真。

秦王李世民面无表情,看不出什么想法。

另一个时空的唐朝,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夏。

此时的李世民已经基本稳固了统治,此时正和贞观众臣们商讨征伐东突厥一事。

看到神迹中的内容,不由得心生波澜,“太宗吗?我在历史上的评价又会如何呢?神奇吗?”

“这神迹当真神奇,”长孙无忌看着神迹中的文字道,“这字虽不是我们现在用的,也不是秦时小篆、汉朝隶书,但却能看懂,实乃天人造物。”

宋朝,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宋太祖的第三个年号)。

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对坐饮酒。看到神迹,赵匡胤道:“不知我宋朝的后人做的如何?可有收付燕云十六州?”

赵光义笑道:“那是必然的。我大宋厉兵秣马,从南往北,定然收复失地,一统天下。且太宗这个庙号,没有功绩如何能服众。”此时他虽对皇位有了想法,但暂时还没有生出干掉兄长的意思。(本文采取烛影斧声干掉赵匡胤的说法)

汉朝初年,汉宫君臣宴饮。

刘邦大大咧咧地倚在桌案上,以手支头,看着众人道:“这太宗当是乃公的后人吧,也不知道是哪一任皇帝了,可别给乃公丢脸啊。”

皇后坐在一旁,眼帘低垂,心中思索着太宗一事,盈儿,不像是能够自己成就太宗庙号的样子,那这是后世子孙庙号太宗,还是自己输了,这匹夫改立太子、刘如意?

后宫之中,戚夫人看到神迹,只觉得欣喜若狂,“太好了,刘盈这小子根本不可能是太宗,相比起后世君王,我儿如意才更可能是大汉太宗!我赢了!吕雉,你等着吧!”

此时,神迹中浮现出了新的文字和画面,声音也变得好似活泼起来。

【那么,第一个登上盘点的太宗是谁呢?】

【那就是我们的明太宗~】

明?那不就是自家吗?朱元璋和朱标,还有朱棣等一串儿子都紧紧盯着神迹,等待着神迹接下来的内容。虽然知道大哥的位置不可动摇,但讲大哥的时候说不定也会讲到他们自己啊!谁不想知道自己将来如何呢?

朱元璋顺便命令宫人将几个重臣叫到殿中来。

秦朝。

始皇帝看着神迹中的内容,“明”,看来大秦还是亡了。不过亡了就罢了,我大秦究竟延续了多少年?周朝八百载,我秦朝理当比周气数更胜才是。

汉朝初年。

高皇帝刘邦懒洋洋地换了个姿势,饮下一口酒:“后世的朝代是明啊,也不知这明是我大汉之后的第一个王朝,还是第几个。”

【明太宗,是一个猛男,创下了辉煌功业,带领着大明这驾马车奔向了更高的成就,同时也不负我们主题中的“神奇”二字。】

【而要讲明太宗,那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

神迹在此时拖长了音调,还配上了一阵“噔噔咚”的音乐,丝毫不顾广大观众迫不及待的心理。随着音乐节奏到达顶点,神迹在此时顺势开口。

【我们的马上的汉子,漠北的征服者,越南(安南)的毁灭者,明仁宗的征北大将军,Forever Happy(永乐)年间的第一名将,黄羊美食家·Judy(朱棣)!】

明朝,洪武十三年。

“啊?”尚未就藩的朱棣听到神迹中出现了自己的名字,一下子愣住了。本来,他听着神迹一项项列出的头衔,还颇有些好奇,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有这些称号,就他所知道的人选中还没有符合那些头衔的,而且还要和大哥有关系!难道,是后世的将才?

万万没想到,吃瓜吃到自己头上了……

朱元璋也看向了他,不,殿内的所有人都看向了他,目光中充斥着好奇,还有疑惑。

朱棣选择看向朱标。

见此,朱标笑道:“看来四弟以后可是成了大将军啊!”

朱棣猛点头:“那是当然,肯定是我和大哥一起努力,成就功业,要不然为啥不得不提到我呢!”颇有些得意洋洋。

其他弟弟们盯着朱棣,实在有些羡慕嫉妒恨。老十二朱柏(湘王)也看向了朱标,“大哥,我也要当大将军!”

“你太小了,应该哥哥们先来!”

朱元璋不管儿子们的吵闹,还在思索着神迹中透漏出来的信息。永乐?标儿这个年号不错,而老四看起来和标儿确实是兄弟情深,这很好!不过,明仁宗是怎么回事?标儿既然是太宗,那仁宗应该是孙辈,雄英吗?他是这么想的,也说了出来。

朱标安抚道:“说不定是四弟身体康健,因而长寿呢?”

“对啊,等到大侄子继位,我肯定是最厉害的将军了,封个征北大将军那不当然嘛。”朱棣挺起胸膛。

朱元璋“呵呵”地瞥了他一眼。

明朝,永乐十六年。

朱棣,太子朱高炽,还有一众大臣也在看着神迹。(朱高煦此时已被强制就藩)

朱棣颇有些心虚,是对其他世界的老爹、大哥还有自己的,虽然他不后悔,但大哥还是很好的,而且等到真相揭露,其他世界的自己怕是要挨揍了。

听着神迹讲述着他的头衔“明仁宗的征北大将军”,他有点迷惑,“这明仁宗是谁?俺成了他的征北大将军?”

下方的大臣们都沉默不语。

汉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

汉武帝刘彻在宫中,与文武大臣共同观看神迹。

此时,刘彻早已掌握大权,去年的龙城大捷也提振了一波汉朝的士气,又有了自己的长子,可谓是意气风发。

此时,看到神迹中的内容,他的关注点也与旁人不同,“漠北的征服者?”他的眼睛亮了,“朕也要征服漠北匈奴!”

宋朝。

“漠北,”太祖赵匡胤喃喃道,“看来那明一统天下了啊。”

【好了,不卖关子了】神迹的声音变得端正起来。

【明太宗,也是后来的明成祖,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就是Judy!】

【简单来说,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获封燕王,就藩北平。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太祖朱元璋驾崩,太孙朱允炆登基,年号建文。朱棣于建文元年七月以“靖难”之名起兵,建文四年六月攻破南京,后登基,改元永乐,是为明太宗,永乐帝。】

明朝,洪武十三年。

“……”殿内一时陷入了沉默。

“……”朱棣见势不妙,下意识躲到了大哥朱标身后。

“你给咱滚出来!别躲在你大哥身后!” 朱元璋面色狰狞,顺手抄过一根拂尘:“你怎么登基的?”

朱棣绝不露头,“我不知道啊爹,但我不可能造大哥的反的,我怎么可能?”说是这么说,他也陷入了迷茫,如果没有造反,我怎么登基的?总不能是大哥出了啥问题吧?

此时,又听到神迹讲到太祖驾崩,太孙登基,然后朱棣就造反了……?

嗯?爹驾崩了?朱棣又一想,我造反了?

“爹!”朱标此时也顾不上护着朱棣了,他第一时间向朱元璋走去,担忧不已。

“哎!没得这么担心!三十五年,你爹已经七十多岁了,很可以了!”朱元璋嘴上这么说,心里还是很受用,“人到七十古来稀,而且当年那么苦,能活到这个岁数咱已经很满意了。”

朱标应了,但还是颇为担忧。

“不过,老四,”朱元璋看向已经没了朱标庇护的朱棣,“你还是造反了啊!”

几个弟弟都在看热闹,朱棣赶忙道:“爹,这个咋是太孙登基?而且,允文,不是大哥家的老二吗?”

朱元璋皱眉,是啊,难道说标儿出事儿了?还连带雄英也出事儿了?不然怎么会轮到允炆?

转过头来,“就算是允文,那你也还是造反了!”

朱标拉住朱元璋:“爹,四弟不是那种人,说不定是当时出了什么问题呢。”

汉朝初年。

刘邦眯着眼,“藩王造反啊……”他不由想到了韩信。

汉朝,元朔元年。

汉武帝冷笑:“不削藩的后果,就是这样。大汉的藩王,朕也要想办法解决掉了。”

主父偃站在众大臣中,并未发言。

秦朝。

“分封果然会产生动乱。”嬴政道,“看来废除分封,施行郡县制果然才是对的。”

李斯低首:“陛下所言甚是。”

宋朝。

赵匡胤看着神迹,也发出了类似的感慨。

“所以一定要压制武将的权力,不能让大臣们掌握兵权,”赵光义赞同道,“不然就算没有藩王造反,还会有唐时的藩镇之乱。”

【其实,朱棣起兵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必然结果。】

【首先,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洪武太子朱标的离世。】

“!”朱元璋也顾不上打朱棣了,回过身一面紧紧握住了朱标的一只手,一面连声叫着太医。马皇后此时也来到了殿内,拉住了朱标的另一只手。朱棣和几个弟弟也担忧地围了过去,朱标和他们的感情还是很好的。

【朱标,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嫡长子,也是大明的太子。】神迹自顾自说着。

【纵观历史,朱标可以说是地位最稳固的一位太子,没有之一。】

【朱标出生时,父亲朱元璋正在率军攻打集庆(南京),得报后,朱元璋兴奋地在当地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龙凤六年(1360年,至正二十年),便让宋濂等名儒为师授其经学,接受正规儒家教育。】

【等到龙凤十年(1364年,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在应天府自立为吴王,就立了朱标为世子。而朱元璋称帝后,也立刻立了朱标为太子。】

【而对于朱标的班底人选,可以说是和朱元璋共用同一套班底。朱元璋“选拔功勋道德老成者兼领东宫,辅导太子”。其中包括了左丞相李善长,右丞相徐达,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等人,同时不再与东宫外另设府僚,意在朱元璋外出征战期间,由太子监国、方便各将军丞相辅佐。】

【同时,朱标与其兄弟们的关系也很好,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过错,朱标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朱标去世前,还替秦王朱樉求过一次情,朱元璋才把朱樉放回封地。】

汉朝初年。

吕雉看着神迹中的一幕幕,不禁感到嘲讽。这个明太子是在父亲的期待和喜爱中降生成长的,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呢?别说和父亲共用一套班底、行使监国之权了,反而随时面临着被废的危险,地位摇摇欲坠。

刘邦!虽然有戚夫人,但吕雉很清楚,戚夫人算什么东西?最根本的还是刘邦自己,想要废太子。所以,她需要权力,更多的权力,来保住盈儿的太子之位。

汉朝,元朔元年。

刘彻看着神迹中讲述着朱标的故事,想到了自己刚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开怀大笑:“朕的据儿也必然如这洪武太子朱标一般!朕能够体会到那明太祖的心情,据儿也是在朕的期盼中诞生的,日后也将为汉家太子!”

一众大臣们躬身行礼,齐声称喏。

不少人偷偷把羡慕嫉妒的眼神投向了新鲜出炉的关内侯卫青。马上就是太子的外家了,多大的荣耀和好处啊!哦,还有那个霍去病,卫青的外甥,未来太子的表兄。汉家重外戚,这样的身份,日后一个好前程跑不了了,何况这二人现今又颇得陛下青眼。

唐朝,武德九年。

太子李建成看着这一段话,眼神阴郁。父亲喜爱、信重?兄弟爱戴、拥护?自己都没有。自己有的,只有这个太子之位,还有,他望向高祖李渊,那个皇位啊……

唐朝,贞观三年。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坐在一处,太子李承乾(11岁)、越王李泰(10)、长乐公主李丽质(9)坐在一侧,下首坐着群臣们。

李世民看着李承乾,温和道:“高明,日后你也要友爱弟弟姊妹们,耶耶相信你会是最优秀的太子的。”

李承乾小脸认真地点头:“耶耶,我知道的。”

李泰在一边也凑过来说:“放心吧,耶耶、阿娘,我也会和阿兄一起努力的。”

长乐公主李丽质笑着拉着长孙皇后的衣袖。

【只不过,这一切都敌不过命运的无情。】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巡视西安,回到京城(南京)后,便感染疾病,四月二十五日,因病去世,谥懿文太子。】

【而在他死后,大明这架马车的中枢,也开始了崩坏的道路。】

此时,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忙着让太医为朱标检查身体。

听到神迹中的话语,不由悲从中来,一时落泪,“二十五年!你方才不到四十岁,有怎敢让咱白发人送黑发人!”马皇后也在一旁落泪。

见父母如此情状,朱标也落下泪来。

【在此之前,我们要知道,太子妃常氏已于洪武十一年薨逝,而东宫嫡长孙朱雄英在洪武十五年夭折,朱元璋的发妻马皇后也于洪武十五年病逝。】

【在此情况下,朱元璋选择了立东宫次孙朱允炆为太孙,并为此掀起了朝堂大屠杀。此次朝堂的杀戮也是后来朱棣靖难成功的原因之一。】

【而后,朱允炆登基,年号建文,最关键的因素从这时开始出现。】

“娘!”朱标、朱棣等人纷纷喊道,听到神迹说出了马皇后的离世不过两年后,又见马皇后因朱标、朱雄英的死讯而身形踉跄,一众人不由大为担心。

朱元璋也立刻扶住马皇后,搀着她坐到一旁的靠椅上,又叫太医为她诊脉。

眼见马皇后的气色逐渐好转,朱棣这才看向朱标:“大哥,大侄儿怎么会突然夭折?”朱雄英作为嫡长孙,是东宫第一继承人,而且他的外祖父是常遇春,舅祖父是蓝玉,政治力量可谓之强。

“不知道,”朱标皱眉,“雄英的身体现在看着也没什么问题。”

“别管那么多了,”朱元璋听到二人的对话,大手一挥,“先让太医也给雄英看看,日后也常备太医,加强身体。”

大臣们则更加担忧神迹中的那句“朝堂大屠杀”,难道因为太子去世,万岁觉得太孙掌握不了老臣,就开始屠杀?那自己那是又如何了?况且,傅友德想着,这是“重要原因之一”,难道说大将都被杀了,燕王才成功的?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时已经二十一岁,具有了独立的能力,同时在其登基前,也受到了朱元璋共六年的教导。】

周王朱橚看到这儿,不由道:“那这么说,允文应该也有了该有的手段了,四哥你是怎么造反成功的?”

一句话,把所有人的目光又移回了朱棣身上。

朱棣:“……”

【但是,他的一部分行事让人怀疑他究竟是怎么想的。】

【建文帝宽刑省狱,平反冤案,减轻赋税,但除此之外,他走向了复古的道路,竟然想要恢复井田制。这些之外,造成最大影响的则是他另一个举动:废藩。】

【没错,不是削藩,而是废藩。】

“废藩?!”看到这儿,殿内的一串朱家子孙都跳了起来。刚刚都是在暗戳戳地看朱棣热闹,担忧担忧母亲和大哥的身体,顺便好奇朱棣怎么造反的。现在,“废藩”二字可谓是直插心窝,这让他们如何还能坐得住?要是这个侄儿上位以后削藩、减少藩王手中的权力也就罢了,大家都有心理准备。可谁能想到,这驾马车一上来,连路都不走了,而是直接奔着沟里去?

他们忍不了。

几个兄弟纷纷看向朱元璋和朱标,愤懑之余做足了委屈之态。

“大哥——”“爹——”

“削藩我们也认了,” 楚王朱桢一脸委屈,“怎么就直接走到废藩那一步了?”

朱元璋和朱标也皱眉。朱元璋疑惑道:“咱都教导了他六年,他还不了解咱的意思吗?咱分封诸王,除了朱家子孙世世代代,也是为了充当大明的屏障,让诸王防御外敌啊。”

汉朝,元朔元年。

汉武帝坐直了身体,“这小子上来直接就废藩了?”

唐朝,贞观三年。

房玄龄看着神迹,摇头:“操之过急。”

李世民趁机教育儿子:“高明,日后行事一定不可过激过急。你看这个建文帝,如此行事必然会造成严重后果。”

李承乾乖乖点头。

宋朝。

赵匡胤对此也不赞同:“朕去除武将的权力时都是采取迂回之法,此人为何如此直接?而且,当时朝廷藩王力量对比如何?可有万全把握?”

赵光义坐在一旁,眼睛转动。

赵普此时也在殿内,他看到了另一个问题:“既是正统登基,身侧难道没有优秀的辅臣对此加以劝导吗?大臣们都在干什么?”

【建文帝对于他的好叔叔们警惕已久。】

【太祖朱元璋在世时,就曾与朱允炆谈及藩王。朱允炆坦诚了自己对于藩王的削弱之意,而那时,他提出的对策是“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其实对藩王警惕、削藩很正常,他的根基威望远弱于其父朱标,同时他的好叔叔们又都手掌一部分兵力。为了统治的安定,哪怕是藩王们,也都做好了被削藩的准备。】

【只不过,谁都没有想到,朱允炆一鸣惊人,直接废藩。】

【当年他说的多好啊,先讲道理、用礼法削弱藩王,不行就削减封地,还不行就动藩王的人,最后才是动兵。】

“对啊!”潭王朱梓(第八子)年纪虽小,但看到神迹讲到这个地步也想明白了,“爹,大哥,我们也知道要削藩,大家都认了,谁会不同意啊!”

“呵,说的倒是好听,” 周王朱橚冷笑,“他倒是用德用礼啊,他是名正言顺的继位天子,还是我们的侄子,正常削藩根本不会到举兵的份上。”

朱标和朱元璋沉默对视,朱标道:“爹,咱还是要顾好雄英的身体。”

朱元璋点头,他现在对这个东宫次孙也产生了怀疑:“不只是雄英,你更要注意,你要是不出事儿,也没这些问题。”

【当然,某种程度上看,朱允炆还是做到了他当年说的话。】

“???”这是各个朝代统一的心情。

汉朝初年。

刘邦脑子转了一转:“做到了?德、礼、地、人、兵?废藩还能这么来?”

萧何在一旁望着酒盏,“看来应该是中央朝廷的实力远甚于藩王啊。”

“那这建文帝也太废了吧,”刘邦咂咂嘴,“就这样还能让那个明太宗造反成功?”

【燕王朱棣是建文帝的废除名单中排名靠后的藩王。在燕王之前,他已经废除了周王朱橚、湘王朱柏、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共五名藩王,而这些都没有走到动兵的地步。】

【而燕王朱棣之所以在名单中排名靠后,不是因为什么叔侄之情、也不是因为他的实力较弱,恰恰相反,朱棣才是建文帝眼中此次削藩的核心目标。】

【啊,我们在这里,这个废除五名藩王的地方先放个小彩蛋,等讲到建文帝具体废藩过程再揭开谜底。】

“彩蛋?”朱标皱眉,虽然之前没有见过这个词语,但联系上下文,也能大概理解其意。难道说,这个儿子在废掉五个藩王的时候还有什么出人意料的举动吗?虽然废掉藩王就已经很出人意料了。

朱允炆现在才三岁,他对这个儿子也不甚了解。此时嫡长子朱雄英尚未夭折,他和爹娘更多的注意力还是在这个嫡长子身上。

“大哥,我觉得他做出什么都不值得惊讶了。”朱棣站在一旁,小声地和朱标吐槽,不敢让朱元璋听见。毕竟他还是造反了。

【好了,说回主题,朱允炆把核心目标放到最后,这点让人不知道怎么评价。】

【而此时有人想问了,朱允炆身边的大臣呢?难道朱元璋一个好臣子都没有给朱允炆留吗?】

【当然不是。】

【朱允炆的政治核心三人组,就是朱元璋留给他的大臣。】

【一个是齐泰,洪武年间任兵部侍郎,“泰”这个名字是明太祖亲赐,还有“太祖奇之”的记载,建文帝登基后,便将其升为兵部尚书。】

【一个是黄子澄,洪武年间为太孙伴读,建文帝登基后成为太常寺卿兼翰林院学士。】

【第三个则是方孝孺,明太祖对其的评价是:“此庄士,当老其才”(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应当一直用他到老),当然,这种评价不能说是好还是不好。但是建文帝登基后,将其从汉中召回,任命为翰林院侍讲。虽然名义上是侍讲,但建文帝遇到什么事情都会咨询他的意见。】

【而削藩之意,便是由齐泰、黄子澄二人和朱允炆一起,拉开了最初的帷幕。】

“咱怎么会给他留下这种大臣?”朱元璋不解,朱元璋疑惑,朱元璋不清楚当时的自己怎么想的,“这三个咱现在还不认识,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水准。”

朱棣等兄弟几个则是盯着三人的名字,默默咬牙切齿,我记住你们三个的名字了,等着瞧!

殿中的重臣们则是愈发确定了自己之前的猜测,看来他们这些开国老臣估计是不剩几个了,只是不知道是他们自己自然去世、还是万岁当真是把开国老臣杀了一通啊,不然怎么一个和老臣有关的名字都没有?反而是这些乳臭未干的小子们冒了尖!不过,只要太子不出问题,大家就都没问题……所以,一定要保住太子的命啊!

大臣们彼此眉目交接,达成了共识。

浙江浦江县。

方孝孺此时二十三岁,早已跟随大儒宋濂学习,此时是他在浦江专心学业的第三年。

神迹中的内容,宋濂他们自然也是重视的,此时,看到神迹指出方孝孺就是明太祖留给建文帝的顾命大臣之一,不由又喜又悲。

喜的自然是因为方孝孺显然日后学业有成,还得到了两代帝王的认可,委以重任,得以一展抱负。

悲的也还是因为这委以重任,这是建文帝的核心团体啊,而建文帝先是废藩复古,又是失败被赶下帝位,方孝孺的结局可想而知。况且,万岁那边得知了未来的情形,是否还能任用方孝孺?方孝孺日后的命运又将如何?

方孝孺看着沉默地看着他的老师同学,道:“这是上天降下的神迹,何尝不是在提醒我检视己身,警醒我我的学问还没有学到家呢!”

宋濂注视着他,见他并未动摇,不由赞许点头:“虽是未来之事,但现下太子尚在,未来犹未可知!你更应专注自身,以备万一!”

方孝孺恭敬受教。

【那么,他们是怎么商议的呢?】

【首先,是建文帝表露了自己的态度:他要削藩。】

【黄子澄知其意,便和齐泰开始商议削藩章程。】

【这里,出现了一个关键:为什么是黄子澄先了解建文帝的态度呢?】

【这就是朱允炆还是太孙时的事情了。当年,他就和黄子澄探询过对藩王的看法,而黄子澄给出的答复是:诸王的兵力不足为惧,都无法抵挡朝廷大军;况且西汉的七国也很强大,不也还是灭亡了吗?!】

【这里就体现出了一个致命的问题:黄子澄如何能这么肯定呢?而建文帝也当真信了。】

【黄子澄是纯粹的儒生文人,不能说对用兵打仗一窍不通,但也八九不离十。一方面,在他的认知力,打仗或许就是简单的我比你强、我就会赢;一方面,当时的话未尝没有顺应朱允炆的原因在。】

【那么,打仗真的只是简简单单地看纸面上的实力就能决定输赢吗?当然不是!如果真的这么简单,那大家还打什么仗,直接把力量一对比,弱的那方认输就是了。】

【而关于西汉七国之乱的例子,七国是输了,可七国和西汉与藩王和大明能够完全一致的类比吗?也不能。】

【但,建文帝真的信了黄子澄,不止在这时,还在接下来拟定的削藩方案中。】

“嗯?”朱元璋脑门上青筋开始突突直跳,“咱以后就是这么教他的?教他随意用人信人?”他在殿中转圈踱步,看起来很像踢一脚椅子、或者找个什么人打一顿,“削藩废藩就算了,自己的水平和手腕还不行!别人说什么他就信什么,那黄子澄还是个文人!”

他最终还是狠狠踢了一脚椅子,无视了再次躲到朱标身后的朱棣,“咱就不信,咱就一点有水平的将领都没给他留!这种涉及到军事的事情,他就这么就开始准备了,也不找找将领?”

“老朱咱这是瞎了眼了!”骂完犹不解气,但有没办法找现在才三岁的一个幼儿算账,只能扭过头来,对着朱标殷殷嘱咐:“标儿啊,一定要保重身体,千万不能出什么差错啊。”

朱标点头,和马皇后一起安抚朱元璋。

朱棣则和几个弟弟们挤眉弄眼,怪不得我能成功,就看这好侄儿的架势,还没开始就要出问题了。

汉朝,元朔元年。

汉武帝看着神迹中,黄子澄拿他父亲在位时的七国之乱当例子,告诉朱允炆削藩必然成功,无需忧虑,不由冷笑出声。

笑话,要是藩王就那么好拿捏,朝廷就是顺应天时,藩王起兵就是逆天之举,那他汉家几代帝王有何苦小心谋划、仔细蚕食那么多年!

诚然看起来,明朝中央力量远胜地方藩王,但阴沟里翻船的事儿还少了?建文帝自己最后不也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

他看向卫青。

卫青同样摇头,用兵打仗一事,力量对比重要吗?当然重要。本质上,力量强的一方理所当然地更可能赢,所谓一力降十会;但是有时候,有了“力”,怎么使用这个“力”也是关键。

宋朝。

太祖赵匡胤看着神迹中指出的,建文帝在开局前就出现的问题,不由沉思。

又看向赵光义、赵光美、赵德昭等亲近宗室,道:“神迹中的问题,也是我大宋日后要注意的。朕削弱武将权力,并非是让武将不能参与军政讨论,也不是让文臣独揽大权。该用武将的,还是要更多参考武将的意见,而不是让不懂军队的文臣大包大揽。”

几人都赞同地点头。

明朝永乐十六年。

朱棣看到神迹中提到了建文帝时期的政治核心三人组,不由得冷笑:“这三个蠢货,不过酸腐文人罢了!我那好侄儿倒是当真信任这三人。”

朱高炽在一旁也回想起靖难前的处境,不由心有戚戚地点头。确实,如果不是朱允炆信任并采取了这三人、尤其是黄子澄的主意,当初自己家还不一定是什么结果呢。不过说起来,还有李景隆……

【我们之前提到过,燕王朱棣是建文帝此次削藩的核心目标。那该怎么处理这个目标呢?】

【齐泰和黄子澄提出了两种方案。齐泰认为应该先对燕王下手,尽快解决,以免后患。而黄子澄却认为应该先对其他诸王(周、齐、湘、代、岷)下手,他们已有不法行为,师出有名。特别是诸王周王,周王与燕王同母,削周王相当于剪燕王的手足。】

【建文帝最终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先解决其他藩王,再对燕王下手。】

【在这里我们提一点,就是史书中记载的户部侍郎卓敬密折建议徙燕王为南昌王并加以控制、而后建文帝召见其并说出“燕王,朕骨肉至亲”的事情。实际上,在卓敬回答了这句话后,建文帝的反应是没有回答。没有回答就是一定程度上的赞同。当然,他优柔寡断、注重名声的特点还是略有体现。】

“……”周王朱橚忍不了了,他浑身散发出浓重的怨气,强忍着才没有让自己真的破口大骂出来,“我怎么了,我就是被单拎出来第一个开刀?就因为我和四哥同母?”

“呵呵,”他咬牙切齿,“拿我开刀有什么用,四哥不还是成功了吗!该!”

【商量好了,建文帝就开始动手。】

【没错,非常快。这就是之前埋的小彩蛋的谜底。】

【谁都没想到,他动手会这么快,在自己刚刚登基、朝堂大权都尚未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在他祖父刚刚离世两月的时候。就是朱元璋估计都没有想到他的好孙子居然一刻都都等不及。】

【不过,说不定这就是建文帝的孝心所在呢,生怕朱元璋一个人孤单,思念子孙后代,作为好孙子不得替爷爷分忧~】

“什么好孙子!”朱元璋愤怒咆哮,“你稍微等一等都不行吗!”

“看来这第一个是我没跑了。” 周王朱橚喃喃,“不过怕老爷子孤单是怎么回事儿,别告诉我他真的把我们兄弟送下去了几个……”

周围听到他的话的几个皇子们也悚然一惊,不会吧!

殿中的大臣都低眉耷眼,大气不敢出,这种皇家“孝顺”的争斗秘闻,他们是在不是很想听,就怕万岁日后那天想起来找麻烦。

汉朝初年。

“还真是孝顺。”刘邦笑出了声,“可真是爷爷的好孙子,叔叔的好侄子哈哈哈哈哈哈哈!”

萧何叹气,收敛点吧,陛下。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第一个倒霉鬼周王,被自己次子朱有爋检举揭发,被建文帝命李景隆押解入京,八月,流放云南蒙化。】

【洪武三十一年八月,朱允炆又下诏逮捕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等人。之后,建文元年四月,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因罪废为庶人;建文元年六月,岷王朱楩有罪,废为庶人,流放漳州。】

【建文元年四月,湘王朱柏无以自明,举家自焚而死,死后封国被撤除,恶谥曰戾。】

【这些例子,都让燕王朱棣日渐不安,逐渐萌生出起兵之意。】

“凭什么!”湘王朱柏年纪尚小,听到日后自己的惨状,自焚而死还有恶谥,悲愤无以复加,“叔叔和你什么仇什么怨,逼我到这个地步,我就不是你的骨肉至亲了吗!”

朱标也感到不满,朱允炆才三岁,又不是他平日里重视的孩子,自然没有想出十数乃至数十年的弟弟们亲近。对于这个儿子将自己的亲叔叔逼到这个份上,他也心生怒意。同时,他也想到了另一个方面,那就是怪不得四弟起兵之后,神迹中没有提到有藩王护卫京师、讨伐叛逆。皇帝把藩王搞成这样,哪还有藩王愿意为朝廷而战呢?

朱元璋只是沉默。那毕竟是他的儿子,一个个流放甚至自焚而死,着实惨烈。他将儿孙分封各地,就是希望朱家子孙在不影响中央的情况下都能够荣华富贵、衣食无忧,哪会想让自己的儿孙们遭遇如此境地,还是自己选择的继承人导致的!与朱标一样,他平日里并没有怎么关注这个孙子,此时不由生出些许厌弃之意。

【在这种情况下,朱棣开始了积蓄力量的过程。他招兵买马,招揽贤才。】

【朱棣身边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人,那就是日后的黑衣宰相、道衍和尚姚广孝,明朝唯一被配享太庙的文官。他为朱棣出谋划策,还一力建议朱棣起兵靖难;同时,他还向朱棣举荐了术士袁珙。】

【在与二人商讨后,朱棣开始充实自己的卫队,招收健壮、勇猛和有特殊才能的人。】

【在这里我们要插播一下,明初藩王理论上可以有三个卫所,每个卫所一般在五千五百人左右,也就是说强势藩王基础兵力大约有两万人。而朱棣因为镇守北方,他的实际控制人数要超出这个数字。所以,也不怪建文帝视他为心腹大患。】

【这样的动静,时间久了自然瞒不过朱允炆。】

【对此,朱允炆下令调走了朱棣的卫队,又将北平的布政使、都指挥使、都指挥使司都换上了自己的人,并令其密切监视朱棣。同时,燕王府长史葛诚也成为了建文帝的内应。】

【不过,当时建文帝手中的力量远超朱棣,这也是建文帝不觉得自己会失败的原因。】

【建文元年三月,朱允炆命都督宋忠领兵三万驻守开平,都督耿瓛(耿炳文之子)在山海关练兵,徐凯在临清练兵,又调北平、永清二卫驻扎在彰德、顺德。】

【就这样,在朱棣的东南西北都形成了包围圈;同时,又将朱棣手中的力量全数调走。】

【这准备可以了吧?飞龙骑脸还怎么输?】

明,洪武十三年。

一群人不由得神情奇异地对视,确实,按照目前神迹中所说的内容来看,朱允炆还是做好了应对措施,现在燕王手里无权无人,周围又有四方大军虎视眈眈,北平城和王府内都还有人时刻监视。这种情况最后居然输了,实在让人不知道该说什么。

不过,所有人也都注意到了“道衍和尚”,以文官之身配享太庙?嗯,还是个和尚?他们不由悄悄看了看朱元璋,毕竟大家都知道,万岁当年也是当过和尚的。

汉朝,元朔元年。

刘彻看着神迹,半真半假地抱怨:“这明朝朝廷的控制力多强,这个建文帝直接就能调走藩王的人马。当年先帝削藩,无不是殚精竭虑,生怕一步踏错。”

“但是陛下,”霍去病少年张扬,“这个建文帝还是输了,燕王一方必然有一个十分优秀的将领!”说到这里,他的眼神闪闪发光。

刘彻一噎,“那就是建文帝太愚蠢。”

唐朝,武德九年。

李建成看着神迹,陷入了自己的思绪。

调走兵力……把李世民的兵马都调走……自己手中和自己能利用的力量……不行!他心中愤恨,眉目间满是躁郁之色,李世民的人马、哪里没有他李世民的人马,他能在李世民做出反应前把这些人调到哪去?而自己的力量,自己能完全信任的也就是太子府中的人手了。

看来,还是要把李世民解决掉,只要没有他,什么事情都不会有!

【但是,朱允炆又把在京守丧、实际上就是作为人质的燕王世子兄弟三人都放回了北平。先是朱棣上书说自己患病请求儿子回来照看,而建文帝在征求多人意见后选择了放人。】

【在这里还要提到黄子澄,朱棣成功真该感谢他一份。别人劝放人都是于己有私,黄子澄却也劝了放人,理由居然是“麻痹燕王,以便到时趁机不备”。好家伙,你们削藩之意是个人都看出来了,还麻痹燕王,分明是给燕王一个天降大礼。】

“……”这小子不禁夸啊!

洪武年间的众人不免面面相觑。

皇室众人就不必说了,下面的朝中重臣们纷纷对神迹中的自己感到忧虑。跟着这么一个圣上,为官的日子还能好吗?一心信赖那三个年轻文人,完全不去想这三个人是否可靠。就像神迹中说的,你的削藩之意完全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不只是燕王,是个人就不会因为你放回他的儿子就觉得你放过他了。

况且,那五位藩王、特别是湘王自焚的前车之鉴还在眼前呢。

明朝,永乐十六年。

看神迹提起这件事,朱棣发自内心的笑了:“俺真的是要好好感谢一下黄子澄,没有他,俺从哪里得到这么好的礼物!”

朱高炽回想当年自己兄弟三人在应天府的小心谨慎,在回程路上的风餐露宿,也感叹道:“是该感谢他。”

底下的大臣们,特别是靖难功臣们,也都乐不可支。

汉朝,元朔元年。

刘彻看到朱允炆如此行事,不由也有些微妙。

“怎么想的?”他喃喃,“阿翁当年可是直接把吴王太子刘贤干掉了啊……”

周围臣子们眼观鼻鼻观心,事涉先帝,他们还是没听见比较好。

【朱棣没有辜负朱允炆的愿望。在见到朱高炽三人回来后,他觉得这是天意站在他这一方,于是更加坚定了起兵的决心。】

“老四,”朱元璋看着朱棣。

朱棣应了一声,心想爹不会又想打我了吧,那是以后的我,和现在的我有什么关系。而且,我觉得我的想法没错啊,我的儿子居然都能回来,那不是老天爷站在我这边,还能是什么呢?

“你的思路没问题。”朱元璋缓缓开口。

嗯?爹不仅没打我,还夸我?

朱元璋看着朱棣的表情和眼神,感觉自己揍人的心又蠢蠢欲动。

【那么,在起兵前,燕王是什么情况呢?】

所有人纷纷竖起了耳朵。

这可是一个活生生的藩王造反成功的例子啊!况且看起来,他和朝廷的力量还差距不小。他究竟是处于何种态势,又采取了什么办法,怎么造反成功的,都很值得借鉴啊!哪怕是八卦,也是一个上好的瓜。

汉朝,元狩元年。

汉武帝刘彻认真地看着神迹,他也必须了解明朝燕王是怎么做的,以免汉朝也有藩王不死心地想造反。

淮南,淮南王刘安看着神迹,心生希冀,自己向这个燕王学学,是不是也能成功呢?

【我们知道,建文帝是派了很多人监视燕王的。而燕王朱棣的应对的方法就是——装疯。】

所有人一愣。

【他在街上嬉笑呼叫,有时候抢夺他人的酒饭,时常胡言乱语,还有时候睡在泥土地上终日不醒。负责监视他的北平布政使张昺(bǐng)、都指挥使谢贵去王府看他时,还看到他在盛夏围着火炉打颤说“太冷了”。】

【装疯卖傻到这个程度,只是为了打消建文帝的疑心,为自己争取时间。】

明朝,洪武年间。

周王朱橚满脸惊叹地看向朱棣,语气中充满了敬佩:“四哥,你真厉害,这也太狠了吧。”居然能对自己这么狠心,还这么不要脸。

朱棣脸皮抽动,虽然他觉得神迹中的自己做的没问题,也觉得自己以后也能做到这个地步,但不代表他现在愿意接受别人的视线洗礼啊!还是这种奇怪的敬佩景仰的视线。

汉朝初年。

刘邦刚刚把酒盏满上,看到这一幕,不由抚掌大笑,语气赞叹道:“好小子,有乃公的风范!”说罢,执起酒盏,一饮而尽,后又笑着环视众人道,“要干大事儿,就得不要脸皮!”

吕后面无表情,心中嗤笑,为成大事不要脸皮是一回事儿,像你这样直接就泼皮无赖就是另一回事儿了。又扭头看到刘盈,见他并未随着刘邦的话露出笑意抑或思索赞同,反而似是隐隐有些并不认同之意。她只能深深叹气,盈儿这么下去,只靠自己又能帮他到什么地步?也不知道这到底是像了谁,刘邦无赖,她也不是什么好人,怎么就得了这么个性子的儿子?

刘盈确实不太赞同刘邦的话。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但也不能完全不要脸皮啊,圣人之道不是这么讲的。但他又无力反驳父亲的话,只能默不作声。

萧何看到了刘盈的神情,只能暗叹,太子实在不类父。也不类母。现下陛下宠爱戚夫人和如意公子,可能行废立太子之事,但皇后又如何会坐视不管?动荡远没有结束啊。

吕后看到了刘盈,萧何看到了刘盈,刘邦有怎么会注意不到刘盈的神情?他没说什么,只是咂咂嘴,心想,这个儿子实在不类乃公,恐怕也难当大任啊。

【那么建文帝信了吗?他依旧有所怀疑。】

【于是,齐泰就逮捕了此时正好入京奏事的燕王护卫百户邓庸,审讯之下,邓庸供出了燕王准备举兵反叛的情况。就此,建文帝便密令北平布政使张昺等谋取燕王,并联络王府长史葛诚和指挥卢振作为内应。】

【此时是建文帝元年六月,紧张的气氛开始一步步被拉到最顶点。】

唐朝,贞观三年。

李世民和众人一同看着神迹,殿中的气氛很是轻松。

天策上将此时懒洋洋地,半是调笑,半是认真地说道:“嗯,接下来应该得有人告诉燕王,建文帝要对他动手了。不然,在眼下已经十分不利的境地,他若是彻底失去先机,就真的难以成功了。”

众臣低笑,大家都想起了几年前,在谋划玄武门之变前,从太子府上前来秦王府报信的当时还是太子府率更丞的王晊。

【这时,第一个二五仔,出现了!】

神迹声音激昂。

【当时,建文帝派去监视燕王朱棣的官员共有三名。除去我们之前讲到的在朱棣装疯卖傻时前去探望的张昺、谢贵之外,还有一个叫张信的人,他和谢贵共同掌管北平都指挥使司的大权。】

【关于他之所以转投燕王的原因,历史上并不清晰。】

【史书上记载的是,他自从和张昺一起同受谋取燕王的密旨后,就十分忧虑。于是他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他的母亲大惊,并说自己听说北平有帝王气象,燕王当为天子。劝他不要轻举妄动。而就在他犹豫之时,建文帝再次密诏要逮捕燕王。张信见事情急迫,立刻去求见燕王,三次均被拒绝。最后他乘坐妇人车架直到府门,终于成功。到了王府内室,他行礼下拜,将一切都告诉了燕王。】

【朱棣从张信这里得到了消息,就找来和尚道衍正式谋划起兵。】

明朝,洪武十三年。

众人听着神迹中讲述的张信投向燕王的过程,不由倍感无语。

“四哥,这个张信看来很诚心地想要投到你麾下啊。”湘王朱柏撇撇嘴。其他人纷纷点头。

当真是。接到逮捕燕王的密旨,你忧虑什么?忧虑自己办不到?要这么说你不找你的同事商讨,和你母亲说什么?就算建文帝的一些操作看起来比较神奇,但当时总体局面还是有利于朝廷的。如果你不心向燕王,有什么可忧虑的?

后来事情急迫,你的选择居然是跑去告诉燕王,见不到燕王还坚持不懈,你这不会早就是燕王的人了吧,还是早就想投敌了?

【此时,张昺等人也在做着准备。他们把麾下的卫所兵卒和屯田军士都部署到北平城中,同时派人飞马入京汇报局势。这时,第二个二五仔出现了~北平布政使司吏员李友偷到了奏章草稿,献给了燕王府。】

【所以,不要小瞧每一个小人物啊,有时候一个小人物偏偏就改变了局势。】

【得到消息,朱棣马上命令王府护卫张玉、朱能等人率领八百士卒保卫王府。】

【从这八百士卒开始,朱棣起兵了。】

即将跳转全文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常读,不代表Tk小说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