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之我靠一本日记逃出生天》简介
小说讲述了一个身处末世的主角的经历。主角在末世中苟活了 25 天后还是被咬了,10 分钟后会变成丧尸。主角不相信末世和丧尸的存在变成了现实,但依靠一本会出现提示文字的日记得以存活。
主角在家中面临被变成丧尸的邻居攻击,决定按照日记的提示用窗帘制作绳索从 11 楼逃到楼下邻居家。在楼下邻居家,主角按照日记锁上门以求一夜安全,但还是遭遇了危险。在次卧中,主角被丧尸发现,僵持一夜后,丧尸冲破木门,抓住了主角的衣服,主角在极度惊恐中想到依靠日记寻找办法。
末世之我靠一本日记逃出生天正文阅读
苟了25天,我还是被咬了,10分钟后就会变成丧尸。我不知道这是多少次,也不知道你能活多少天,只希望这本日记对你有所帮助。
……
我望着外面如地狱般的场景,虽然已经眼见为实,但我的内心还是久久不能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末世,丧尸,这些只会出现在电视上的词语竟然真的出现在现实世界了,而我现在还能活着全凭那本日记的提醒。
说到日记,我重新将日记本拿起来,小心翼翼的翻开了,原本空白的日记上飞快出现了文字,它们好像丧尸和人类在战斗,最终形成了一行字。
7月6日
“利用窗帘做绳索到楼下可活命!”
我看看手机,日记上出现的时间就是今天。
然后,我看向了窗帘,为了保证睡眠质量,我买的是很厚的遮光窗帘,结实程度毋庸置疑,但我在家就十分安全吧,没有必要冒险,要知道,我家可是11楼啊,这要是一个不好掉下去那就直接GameOver了。
我来到客厅想吃点东西压压惊,可就在我打开一包薯片想要享用的时候,门口传来了敲门声。
我习惯性的叫了一声来了就要去开门,但还不等我走到门口就察觉了不对劲,门口敲门的声音越发的剧烈了,而且那好像是被人毒哑的嘶吼声绝对不是人类所能发出来的,我浑身一抖冷汗瞬间打湿了我的衣服。
透过门铃的可视对讲,我可以清晰的看到熟悉的两张面孔,那是我的邻居,但此时,他们已经不再是我的邻居了,那狰狞且沾满鲜血的面孔和楼下那些追逐人类撕咬的丧尸如出一辙。
看着防盗门被他们撞得坑坑洼洼,我害怕极了,生怕他们冲进来把我撕碎,所以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听从日记的吩咐,利用窗帘制作了一个绳索从窗户顺到了楼下,还好,楼下的窗户开着,让我顺利进入其中。
不等我喘口气,我就看到了变成吃人怪物的夫妻从我家窗户跌下楼去,拜托,我家是11楼啊,他们掉下去竟然还不死,爬起来后追着其他人就是一顿啃咬。
我吓坏了,几乎本能的就翻开了那本被我放入口袋的日记。
7月7日
“锁上门,一夜安全。”
我现在就是一个落水的人,而这本日记就是救命稻草,我已经失去了判断和分析能力,几乎是本能的听从上面的安排,既然让我锁门就可以保证安全,那么我自然是要照做的。
我家楼下是木质地板,随着我走路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以前来他家做客的时候就感觉这个声音很刺耳,如今更是让我有些心虚烦躁,想着遇到我楼下的这位好邻居一定要告诉他,换了这该死的木地板。
对啊,我现在就在他家,那么我的邻居……
此时的我已经走出了客厅,正瞪大眼睛看着门口高大的背影,它好像对那扇门有些执着,额头顶在门上正在和防盗门角力。
我咽了口吐沫,咬紧牙关将嗓子眼里的尖叫声压了下去,然后就一步步的往回退,每次落脚发出咯吱声响的时候我都在颤抖,在心中祈祷着它千万不要回头,哪怕看在曾经大家多年好友的面子上也不好回头啊!
退回到房间,缓缓的关上门,这简单的动作此时做起来是那么的费时费力,当我小心翼翼关上门的那一瞬间,我感觉我用光了所有的力量,四肢软绵绵的瘫软在地上。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熬过夜晚的,外面的惨叫和浓重的血腥味让我非常不适,但我不敢发出声音,因为吃人的丧尸就在我的门外徘徊。
我虽然很小心的锁上了次卧的房门,但还是被它听到了,它在门外大吼大叫,好像在骂我不够朋友,到他家做客了竟然不给它开门,听着木门被指甲划过的声音,我靠在门上一动也不敢动,就这么坐了一夜。
我能感觉到肚子在咕咕的叫,嘴唇的干裂已经不能通过唾液进行缓解了,但我不敢动,我能听到丧尸的低吼,如果我动了,它一定会冲破木门冲进来。
但真的好饿啊。
……
真该死,我怎么睡着了,木门破损的响声将我吓醒了,睁开眼睛都不用抬头就可以看到从木门破开位置伸进来的半颗头颅,它的脸上鲜血淋淋,木门的碎屑刺穿了它的一只眼睛,仅存的那只眼睛像是看到了美味蛋糕一样盯着我,随后就是门外手脚敲击木门的响动。
我尿了,可能你会认为我很丢人吧,但当时我根本没有时间去管这个事情,随手抄起一个东西就向着它的头砸了过去,可惜,我太紧张了,行山杖砸在了门板上。
随着破碎的声音,丧尸的一只手也穿过了木门伸了进来,强有力的手掌一把就抓住了我的衣服,我吓得大叫起来,用行山杖一直砸着它的手臂,直到行山杖都打断了,也没能让它松手。
不得已,我只能脱掉了外衣,然后隔着衣服推了丧尸一把,暂时让它离我远了一些。
怎么办?我在心中问着自己,对了,日记!
我急忙翻开日记,发现上面出现了新的文字。
“爬回去!给它一脚。”